从中州到钱塘 历史上的三次民族大迁移

  • 2022-09-01 08:32:16
  • 河南日报

  □郭志刚

  北方人尤其是中州(河南古称)人对江南非常喜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是河南新郑人。他早年在杭州(古称钱塘)任刺史治理西湖时,留下了美丽的“白堤”,他写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把江南之美、西湖之美描写得淋漓尽致。

  晚年,白居易闲居洛阳香山,怀念江南,眷恋钱塘,写下了《忆江南》词三首,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抒发了对江南、对杭州的无限深情。

  到了宋代,又一位河南人把中州和杭州联系在一起。他就是抗金英雄岳飞。岳飞是汤阴人,他精忠报国,屈死在杭州风波亭,葬在西湖边。他写的《满江红》壮怀激烈,慷慨悲壮。

  白居易和岳飞,是把中州和钱塘联系起来的杰出代表。中州和钱塘联系得更深渊源,是历史上的三次民族大迁移。一是西晋年间的“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二是唐朝“安史之乱”;三是宋朝“靖康之耻”。这三次人口大迁移,促进了中原和江南大融合、大交流。以南宋杭州为例,当地人口有7万人左右,迁来的移民却有18.9万户,移民的76%来自河南。正因中原人的大量涌入,杭州的语言、饮食、建筑、民俗等方面,都沾染上浓郁的中原特色。

  语言方面,杭州是长江三角洲唯一具有北方口音的地区。相比软糯的苏州话,杭州有些老城区的口音和开封口音一样透着实诚。此类情况,早在古代典籍中就有表述,明代郎锳《七修类稿·杭音》记载:“城中语音,好于他郡,盖初皆汴人,扈宋南渡,遂家焉,故至今与汴音颇相似。”明代陈全之《蓬窗日录》中写道:“杭州类汴人种族,自南渡时,至者故多汴音。”宋皇室南渡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还是以开封话作为官方通用语言,这也成了杭州的强势语言,当时杭州满城都能听到开封话。

  饮食方面,杭帮菜与豫菜尤其是开封菜很多一个味儿。来杭州,一定要吃杭帮菜代表菜西湖醋鱼,相传它是宋代名厨娘宋五嫂的代表作品,和开封的鲤鱼焙面不仅长得像,味道也都是酸甜口。“宋嫂鱼羹”是杭州楼外楼、山外山的招牌菜,也是宋五嫂的拿手绝活。杭州小笼包,与著名的开封灌汤包一模一样,吃法也差不多,“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一口下去满嘴香”。

  建筑上,北宋开封人来到杭州后,在乡愁氛围中,按照当时汴京的样子建杭州,一座北方化的城市出现在江南。宋王朝在杭州模仿汴梁故事,重温京华旧梦。南宋林升的一首诗最能说明两地关联:“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往事越千年,交往有新篇。当代,豫杭交流和合作更紧密。一份《2019—2021杭州人口各省市籍贯统计》显示,排名第一的是河南。行走在杭州街巷,不经意间会发现,路上跑的汽车,河南牌照特别多。

  如今,浙江是河南人最喜欢的打工地之一,杭州尤甚。从街头出租车司机到旅游大巴司机,几乎都是河南人。在杭州街头溜达,你会发现,酒吧、小饭馆、理发店、洗脚店等,很多都是河南人在经营。河南人吃苦耐劳,美丽了杭州,建设了杭州。

  产业交流上,目前在河南的浙江商人有数十万人,阿里巴巴、吉利控股、农夫山泉、雅戈尔、娃哈哈、绿城等大企业都与河南有合作。2018年,河南人施一公在杭州参与创办了“西湖大学”。

  开封有个清明上河园,杭州有个宋城。清明上河园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复原再现了东京的繁盛。杭州宋城在建筑和文化上与清明上河园相近,市井街、宋城河、千年古樟、城楼广场、南宋风情街应有尽有。如果说《大宋·东京梦华》是清明上河园的一张王牌,《宋城千古情》就是杭州宋城的一出好戏。相似的千古梦,不同的现代情,令人身临其境,如梦如幻。

  2022年7月,河南淮阳在龙湖举办周口荷花节。淮阳龙湖和杭州西湖也有渊源。两者都是城中湖,城中有水,水中有城。西湖有苏堤,是当年苏轼在杭州做官时开浚西湖,取湖泥葑草筑成,“苏堤春晓”被称为“西湖十景”之首。龙湖有苏子读书台,苏辙在淮阳做教谕时,常在湖中一舟形高台读书,苏轼赴杭州上任前曾专程到淮阳探弟,龙湖上留下兄弟情深佳话,“苏亭莲舫”成为古陈州七台八景之一。

  从古至今,从杭州到中州,两地交流越来越紧密。在当下,杭州被人戏称为“豫杭”,充分凸显了杭州与中州既有历史渊源,又有现实交流。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