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安徽茶产业综合产值614亿元,从业人员300多万人

  • 2022-12-02 08:42:13
  •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风前何处香来近,隔崦人家午焙茶。”

安徽,是天赐的茶室。皖南和皖西两大中国顶级茶区,都在北纬30度线上,这是出产中国茶的黄金地带。上天的眷顾形成了安徽茶“品质高、感观强、香气足、口感好”的群体特性。而安徽人自古善制茶,茶随徽商行销天下,让品牌远播四方。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评选出中国10大名茶,安徽独占三席。新中国成立后,每逢名茶评比,安徽必霸榜。100多年来,安徽茶始终以卓越的品质,在全国占据重要席位,成为最主要的乡村特色产业之一。

在岳西,1985年岳西翠兰首次跻身全国名茶之列。如今,它在岳西县种植面积已近20万亩,年产量超6000吨,产值超7亿元,带动全县15万茶农人均因茶年收入超6000元。

在黄山、池州、六安、安庆、宣城、滁州,越来越多的农户受惠于茶产业的崛起。去年安徽茶产业综合产值达614亿元。漫山遍野的小叶子,已经成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传承技艺

从一片叶子,到神奇饮品,人类孜孜不倦的技艺探索,完成了这一变化。

在安徽,制茶工艺更是源远流长,精益求精。

安徽以春茶为胜,多在春天采一芽一叶,柔中带刚的揉捻,精妙的锅温控制,恰到好处的炒制。不温不火、内圆外方,讲究火候,源远流长的制茶技艺,蕴藏着安徽先民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

今天,这种做人做茶的哲学,依旧盛行。“茶界有个普遍的认识,徽茶内质大于名气。徽人把诚心正意做好茶,往往看得比吆喝行商更重。”国家一级评茶师、合肥市仇传慧评茶员技能大师工作室主理人仇传慧表示。

为何是这四款徽茶?

“这四款茶的制作工艺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历史悠久,工艺考究,文化内涵丰富。比如黄山毛峰手工制作技艺是烘青茶中的佼佼者,对其后烘青类绿茶的研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祁门红茶从鲜嫩的茶芽,到乌润紧细的成品茶,要经历初制、精制两个过程。传统制作每道工序都为手工操作,祁红上乘的质量全凭手上工夫,所以祁红又叫祁门工夫红茶,是中国红茶的典型代表。”仇传慧分析说。

在绿茶中,六安瓜片的工艺极为复杂,尤其讲究烘焙火工的拿捏。操作时“炭火猛烈,火苗盈尺,抬篮走烘,一罩即提,二、三副烘篮,交替进行,一抬一步,边烘边翻,节奏紧扣,配合默契,犹如舞蹈一般”,就是拉老火工序的写照。“独特的采制工艺,形成了六安瓜片的独特风格,其采摘技艺和加工工艺亦如茶叶本身,堪称中国茶叶烘焙技术之一绝,这也是它能代表‘中国’出征的原因。”仇传慧表示。

当我们品味一杯徽茶,除了芬芳和甘醇,理应感悟这味道的真谛,感恩千百年锤炼的制茶技艺。

“中国茶”三个字背后,蕴藏着幽深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茶香氤氲中感悟“天人合一”的智慧,到雪天体味“围炉煮茶”的至味清欢,从“能饮一杯无”的热情待客,到“斯须炒成满室香”的独特工艺,可以说“中国茶”入选既是实至名归,也是众望所归。

“此次入选人类非遗,对茶叶界来说是大事!”仇传慧表示,我省茶叶技艺传承基本没有出现过断代的情况,传承情况良好,大多以家族传承。近年来,随着省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以师带徒、传统技艺进社区等方式,使得越来越多人接触到制茶传统技艺。期待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到制茶技艺的学习中来,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徽茶技艺,助力徽茶品牌传播。

说好故事

虽名满天下,但安徽茶的短板也很突出——营销。

安徽名茶多,但论品牌影响力,吃的多是老底子。相对于近些年云南、福建、浙江、贵州、四川在品牌营销上的高歌猛进,安徽差距在拉大。

记者到岳西县包家乡石佛村去拜访冯立彬。作为岳西翠兰的创制人之一、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冯立彬身上沉淀很多茶文化和历史资源,但很少看到关于他的报道,文化积淀没有转化为系列产品。比起有些省份围绕“非遗传人”开展“大师茶”“签名版”的操作,老冯真是低调到有点萧瑟。

“前些年只知制茶。茶做好不就行了吗?”老冯这么说。

安徽有4个全国性名茶,还有一大批地方名优茶,具备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但是,安徽人没能讲好故事。

即使是“佛系卖茶”,安徽茶依然有相当大的市场,特别是美誉度很高,这要感谢优秀的品质。同时也表明,如果把品牌营销做好,安徽茶产业提升空间巨大。

庆幸的是,安徽人已经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现在一到春茶季,几乎所有茶叶重点产区,都围绕公共品牌搞开茶节活动,宣传公共品牌。

近年来,我省着力打造安徽茶博会平台,组织主要茶区和茶企到全国各地参展,进行品牌宣传。2020年底,徽茶集团也低调挂牌成立。据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局二级调研员吴志伟介绍,去年,安徽又出台茶产业振兴意见,强调要实施区域公用品牌“走出去”战略,大力宣传安徽茶品牌,弘扬安徽茶文化。这是品牌赋能、提升知名度的主要手段。此番申遗,安徽茶再度成为热点,茶企要善于利用热点宣传推广自己的茶文化、茶技艺。

安徽省茶叶协会会长王传友表示,安徽有几百年沉淀的品牌,依托“非遗制茶技艺”,深挖以四大名茶为代表的安徽传统名优茶文化内涵,讲好徽茶品牌故事,传播徽茶品牌文化,擦亮徽茶金字招牌。加强“非遗制茶技艺”与文旅、教育、研学等多个产业的深度融合,让“非遗制茶技艺”与市场接轨,通过科技赋能和创新让“非遗制茶技艺”展现新活力,推动安徽茶产业再上台阶。

昂起龙头

把故事讲好,必须有“带头大哥”。

2014年,我省曾在中央电视台安排一次茶叶品牌集中宣传,一下选了4个。安徽好茶多,自己评个十大名茶都头疼,算是“幸福的烦恼”吧。

这从侧面也说明,当时安徽茶产业龙头企业少,无法把区域资源整合起来。大企业少,就没有人扛大旗、闯市场。

一个品牌、一个产业的提升,必须有几家大型龙头企业来带。省内来看,黄山毛峰有谢裕大,六安瓜片有徽六,太平猴魁有猴坑、六百里、成林茶业等。有龙头企业,品牌营销就相对较好,公共品牌的影响力逐年提升。

采访中,业内人士反复强调,当前的茶产业,已经呈现出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大消费的趋势,技术的革新、营销的操作、市场的布局等等,都不是单枪匹马可以搞定的。

吴志伟介绍,为加快龙头企业壮大,近年来我省不断探索金融、科技、文旅等产业与茶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进各类要素向茶产业聚集。2020年省农业农村厅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农业企业复工复产信贷支持,全省共推荐101家茶企与金融机构对接。举办了全省茶叶要素专项对接会,9家茶企与银行、担保等机构签约,签约金额达5050万元。

“今后几年,我省将重点培育壮大新型主体,推动有实力的茶叶龙头企业跨区域整合资源,组建大型产销集团。”吴志伟说,支持黄山、六安等市和岳西、石台等县开展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创建,率先打造一个综合产值超350亿元的茶产业集群。宣城、池州、安庆等茶叶主产市也将比照国家产业集群建设的思路和模式,创建茶产业集群。

加大投入

采访中,许多茶界人士反映,投入不足,是安徽茶品牌营销做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记者了解到,安徽对茶产业很重视,但与浙江、福建、四川、贵州等“以全省之力”打造茶产业相比,力度尚有提升空间。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中,安徽被列为重点省份,全省共有10个市50余个县(市、区)产茶,茶相关从业人员300多万人。

最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调研中走进茶园,了解茶产业发展情况,强调“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能够在这里脱贫奔小康,做好这些事情,把茶叶这个产业做好”,“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王传友表示,不能拿税收贡献的标准来衡量茶产业重要与否,而要看到它在带动农民增收、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大意义。皖南、皖西丰富的茶资源,全国少有。茶产业涉及百万农户。这些地方多山区、老区、脱贫区,茶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在岳西县,2020年全县茶产业发展投入900万元左右,2021年到2022年,整合投入各类资金达到4170万元。真金白银投入,效果立竿见影。“预计今年岳西茶农人均收入6100元,较2020年增收1220元/人,增长25%。”岳西县茶业站站长徐卫兵介绍。

在六安市,从2015年开始,当地市财政每年设立1000万元的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用于茶产业发展,各县区每年拿出不低于2000万元的配套资金,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参与茶谷建设,累计投资近220亿元。如今,六安茶产业已经成为带动近百万人增收的乡村主导产业。

走访中,茶界许多有识之士纷纷表示,眼下需要政府牵头,组织安徽茶企抱团“走出去”,到省外去打广告、搞推广活动、开设门店,像曾经的徽商一样,让安徽茶再次行销海内外。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