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奉先寺大修竣工 卢舍那大佛历经风云变幻再现真容

  • 2022-07-21 01:26:16
  • 本网综合

  公元675年,卢舍那大佛落成那天,武则天亲率文武百官参加开光仪式。当她望向这座以她本人为原型雕刻的大佛时,大佛也从高处望向她,望向众生。从此,一眼千年。1300多年来,大佛俯瞰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历经风云变幻,一直带着祥和的微笑,展现着大唐的恢宏气象。这座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的大佛,面部丰满圆润,双眉弯如新月,一双秀目微微凝视下方。

施工人员采用了“悬挑架杆”的工艺搭建脚手架

龙门石窟奉先寺渗漏水治理与危岩体加固工程前期搭建脚手架6900平方米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李韶萌通讯员王青茹张亚光文图

  翠柏青黛染绿水,窟龛倒影洒清涧……波光潋滟的伊水之上,卢舍那大佛的倩影“回归”!

  2021年12月6日,时隔50年,龙门石窟奉先寺再次“大修”。2022年7月21日,历时228天,龙门石窟奉先寺危岩体加固和渗漏水治理工程正式竣工,6900平方米脚手架开拆,卢舍那大佛再“开颜”。

  据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介绍,预计3天后,卢舍那大佛将全部显现,外围的脚手架和防护网约需15天拆除完毕。

  4万米钢管编织“手术衣”时隔半个世纪奉先寺再“洗尘”

  去年12月6日,龙门石窟奉先寺危岩体加固和渗漏水治理工程启动,自1971年以来,时隔半个世纪龙门石窟奉先寺再“洗尘”。

  奉先寺,位于龙门石窟西山南段,原名“大卢舍那像龛”,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像精美,技艺精湛,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也是龙门石窟唐代雕刻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眉若弯月,秀目俯视,奉先寺正壁主尊卢舍那大佛,以其“相好稀有、如月如日”的微笑,征服了海内外游客。然而千百年来,渗漏水及危岩体,一直是威胁此地文物安全的主要病害。

  去年12月,恰逢《“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发布,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型渗漏水治理和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40000米钢管、8000平方米防护网、6900平方米脚手架……龙门石窟奉先寺时隔50年“就医”,工作人员给它编织了严密的“手术衣”,而为了不妨碍游客一睹大佛真容,工程采取半开放式。

  7月19日,龙门石窟奉先寺危岩体加固和渗漏水治理工程,经过了洛阳市文物局组织的竣工初步验收,约6900平方米脚手架今日正式开拆,据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介绍,预计3天后,卢舍那大佛将全部显现,外围的脚手架和防护网约需15天拆除完毕。

  望闻问切黑科技让国宝“再现芳华”

  “我们的工作日常,就是对国宝‘望闻问切’的过程。”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马朝龙介绍说,龙门人多年来坚持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的思路,遵循最小干预、可逆性修复、真实性即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

  据马朝龙介绍,此次给奉先寺“治病”,从勘察设计到资料收集,再到施工阶段,龙门石窟研究院组织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浙江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多学科专家学者参与其中。

  研究人员利用探地雷达探测、红外成像技术、3D扫描测绘数字化技术等,进行工程前期勘察设计和方案编制。在施工现场,利用3D扫描测绘成果编制的《奉先寺裂隙及渗水病害调查图》,完整地向公众展示了奉先寺的“病根”。

  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此次脚手架搭建要求既不能接触到壁面,还要保持一段距离。施工人员采用了“悬挑架杆”的工艺,用岩体锚点与脚手架相连,斜拉加强筋,加装防坠网、防护网,确保架子更加稳固。

  时隔50年,保护“国宝”有了新技术、新方法。马朝龙介绍说,通过研究和对比,此次渗漏水治理工程中使用了偏高岭土类灌浆材料,治水效果比较好。而针对窟龛表面裂隙封堵,用的也是新型修复砂浆。

  而在五六十米高的脚手架上封堵渗水点,无异于“空中绣花”。老石匠刘建设曾参与50年前奉先寺修复保护工程,他告诉记者,封堵的边缘要达到与石窟本体严丝合缝,还不能外溢,“这就很考验手艺和耐性。”

  此外,在工程进行过程中,借助搭建的脚手架,龙门石窟联合多个院校和科研院所组成科研团队,利用微波水分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拉曼光谱仪等多种科技手段,对其进行全面“体检”,通过无损检测等技术,对洞窟及文物表面风化程度、含水率进行测定,形成完整的石窟病害“体检报告”。

  马朝龙告诉记者,根据“体检报告”,确定了以往工程采用的锚杆加固措施截至目前是有效的,可以有效地提高卢舍那大佛结构上的稳定性。

  卢舍那曾“身着霓裳”“金箔贴面”奉先寺“体检”中有多个考古新发现

  在卢舍那大佛身体表面,研究人员发现了绿色、红色、黑色等彩绘颜料残留,首次在卢舍那大佛面部检测到金、银元素存在,并发现有金箔。

  这意味着,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在建造时很可能采用了贴金工艺,或“金箔贴面”“身着霓裳”。卢舍那大佛右侧胁侍普贤菩萨表面保留的白色物质,经分析其成分主要为铅白。“铅白大量发现,为龙门石窟彩绘镀金的传统工艺研究、保护材料的研发,提供了资料。”马朝龙进一步释疑道,铅白即碱式碳酸铅,是古代画图和化妆品的重要颜料,不但为颜料附着、金箔黏结提供良好界面,也为抵御自然风化发挥了一定作用。

  此外,调查发现,普贤菩萨的右眼保留了完整的琉璃眼珠。

  科技+文物!建设“数字龙门”国宝也有了“大数据”

  龙门石窟研究院信息资料中心主任高俊苹介绍,借助时隔半个世纪的奉先寺“全面体检”,研究人员登上脚手架,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多图像摄影测量等多种数据采集手段,对奉先寺各个壁面及附属龛群的造像、题记、建筑遗迹等所有信息做好整体和细节的数字化全息记录和呈现,建立当前技术条件和认知条件下最完善的数字化档案,为保护、检测、修复、考古、研究、展示等各项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史家珍告诉记者,龙门石窟研究院目前正在开展的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虚拟复原项目,通过国际学术合作途径,将陈列在美国的帝后礼佛图(信息有很大程度的缺失和错误)、院藏2000多块礼佛图残块与宾阳中洞残壁实现隔空数据重聚和造型还原,再现国宝级文物帝后礼佛图百年前未破坏之时的原貌。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