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郊特色农耕文旅走红 市民体验水稻收割编渔网拍花海品美食

  • 2022-10-07 18:30:42
  • 新华社

  沪郊特色农耕文旅走红 市民体验水稻收割编渔网拍花海品美食

  新华社上海10月7日电(记者胡洁菲、李荣)去田间割一把水稻、来花海拍照“打卡”、品尝地道的农家美食……这个“十一”黄金周,不少上海市民没有选择远途旅行或是留在闹市休闲,而是来到城郊,体验别样的农耕活动。

  沪郊特色农耕文旅“走红”

  戴上草帽和手套、拿起特制的镰刀、抡起工具打稻谷……4日,来自上海市普陀区的卢海君带着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参加了青浦区一稻农场的水稻收割体验活动。她说,今年“十一”假期选择留在上海,近郊的农耕活动提供了别样的体验,“不仅是孩子,就是我自己也没体验过完整的水稻收割过程,以前对孩子的农耕教育多停留在课本上,这次真正走到了实际场景中。”

  “位于青浦区的崧泽遗址发现了‘上海第一稻’,我们也希望将这一文化传承下去。”上海市青浦区一稻农场的负责人叶文刚说,举办相关的活动既是为了让都市居民更好地了解上海的过去,也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个亲近大自然的机会。

  市民在体验水稻收割活动。(受访者供图)

  不只是水稻采收,下塘挖莲藕、编织渔网等传统农业活动也成了城市近郊流行的休闲项目。

  荷塘深处,身着各色衣服的游客站在过膝深的藕田里,弯腰用手摸索,将一根根莲藕“揪”出来……这个“十一”假期,在青浦区练塘镇练东村,同样有大量市民前来体验农耕文化。他们端起红色的盆、穿上长筒裤、走入藕塘,在一片绿意中发出欢声笑语。

  在“上海湾区”的金山嘴渔村,海渔文化节也俘获了不少市民“芳心”。海鲜一条街上有30多家海鲜饭店,海鲜摊位上,各种海产品可供挑选。市民游客除了在渔村逛老街、尝海鲜、住民宿外,还可以沉浸式体验编织渔网、制作舢板船等特色项目。

  农业项目成“出片”大户

  除了实际体验农耕文化活动,不少摄影爱好者将拍摄镜头对准了郊区的各类生态农耕项目。

  金山区朱泾镇上的花开海上生态园是上海的一处“网红打卡地”,当前,100亩格桑花海正迎来盛花期。家住上海闵行区的大二学生小王把这里定为今年“十一”长假出游的首站,“拍多了城市人文景观,来郊区试试,发现这些地方更出片。”小王解释,“出片”意为更容易拍出好的摄影作品。

  “除了格桑花,地肤、百合、千日红等都在最佳观赏期。为了使游客获得立体式观赏体验,在种植初期我们就进行了精心布局,让人既能感受成片花海的梦幻,也能感受每一支花的妩媚。”花开海上生态园运营部工作人员何雪松介绍说。

  图为“花开海上”生态园。(受访者供图)

  看完花田,还可以欣赏“满载着丰收喜悦”的万亩稻田。G320国道沿线,毗邻“花开海上”的新泾村,成片水稻正开始由绿转黄,秋风起,看风吹稻浪,美不胜收。一些年轻的市民说,此前只在电视节目里“见过个大概”,“想不到稻田也是那么美的风景地,水稻的清香那么宜人。”

  农文旅加速融合转化为发展优势

  大众点评数据显示,这个“十一”黄金周,“周边游好去处”成为热门搜索词,乡村游玩的搜索量环比节前上涨186%。对于郊区来说,农、文、旅结合的方式,正在成为搅动区域经济发展活水的重要动能。

  本地乡村游,“舌尖美味”是少不了的“主角”。嘉定区南翔古镇,古名“槎溪”,这里有上海知名度很高的土特名产“南翔小笼”。不过,南翔美食不止“一宝”。今年“十一”假期,南翔还新推出“槎溪四品”,除了小笼,罗汉菜、肥羊大面、郁金香酒等“传统味道”也销售火爆,已经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网红”美食,带动了多家餐饮企业业绩增长。

  “跨区域的长途旅行本身有着成本高、频次低的特点。”在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博伟看来,近郊乡村游近年迎来新发展,尤其是不少一线城市通过举办农事节、徒步等活动,让乡村游的丰富度得到进一步拓展。这些探索未来都将成为乡村振兴和农文旅融合、赋能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