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出彩“三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 2022-10-16 09:24:11
  • 河南日报

  非凡十年出彩“三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刘晓波

  非凡十年,出彩“三农”。

  这十年,河南粮食总产量节节攀升,从2017年起连续5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不仅解决了全省1亿人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原粮及其制成品600亿斤左右,为稳定全国经济大盘作出突出贡献。

  这十年,河南加速迈向种业强省,小麦、花生供种能力均居全国首位,“河南种”为全国粮食增产发挥“芯”贡献。

  这十年,河南畜牧业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河南努力树牢大食物观,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

  这十年,河南乡村产业驶入快车道,十大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全省两个万亿级产业之一,河南正从“国人粮仓”迈向“国人厨房”,并丰富着“世人餐桌”。

原阳加速布局预制菜产业。

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现代化控温控湿蛋鸡舍。

高标准农田里现代化农机驰骋。

小麦育种专家在麦田查看小麦长势。

休闲观光农业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努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在全国前列,河南战鼓催征奋楫扬帆。

  让“中国碗”盛

  更多“河南粮”

  这十年,河南粮食生产交出出彩答卷:2013年、201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迈上1200亿斤、1300亿斤两个大台阶,从2017年起连续5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河南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强的小麦,“中国碗”装上了更多“河南粮”;全省粮食单产稳步提高,自2018年粮食单产首次超过800斤以来,已连续4年稳定在800斤以上;2021年全省人均占有粮食662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8公斤,常年外调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左右,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省之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在中原这片沃土上,习近平总书记登高望远,擘画全局,念兹在兹,期许殷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到河南考察调研,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每次必谈农业,必谈粮食生产,深情寄语,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一张王牌,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河南省之要者。河南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建设新时代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持续擦亮粮食生产这张王牌,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党政同责稳面积,提升抓粮新站位。

  我省坚定不移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制定了落实河南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规定方案和具体考核办法,省级和地方政府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自2013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首次突破1.6亿亩以来,已连续9年稳定在1.6亿亩以上,为粮食丰产丰收打下基础。

  ——落实“藏粮于地”,挖掘产能新空间。

  我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省耕地面积保持在1.12亿亩以上。率先在全国开展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建成758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六成以上,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426万亩,河南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连续3年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粮食抗灾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着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稳步提升耕地地力,全省耕地质量等级达到4.4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35。

  ——政策激励为农民吃上“定心丸”,增强种粮新动力。

  我省充分调动政府抓粮和农民种粮“两个积极性”,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支持政策,推进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政策全覆盖,加大对产粮大县政策资金倾斜支持力度。特别是近5年来,全省土地出让收入用于“三农”支出达1435.7亿元,落实粮油大县奖励资金292.46亿元,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39.92亿元。

  日前,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牢记领袖嘱托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意见》,围绕9个方面提出28条要求,着力打造黄淮海平原粮食安全产业带河南核心片区,下一步,我省将加快建设现代化粮食生产功能区,构建现代粮食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打造口粮生产、粮食储运、食品加工、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产品期货“六大中心”,让粮食生产这张王牌更加闪亮、这个优势更加彰显。

  种业大省加速

  迈向种业强省

  郑麦136在延津县司寨乡小仲村万亩示范方,亩产740公斤,比去年高约150公斤;洛旱22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659.52公斤,刷新全国旱地小麦高产纪录;丰德存麦20在延津县塔铺街道通郭村千亩高产示范方刷新亩产纪录……今年三夏,全省多地高产示范方大灾之后的测产成绩,展现了河南良种的潜力和空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是“芯片”中的“芯片”。我省种质资源丰富,保存数量居全国前列。利用地方优良种质资源先后克隆出小麦、玉米、水稻等优质、抗逆、产量、株型、抗性等相关基因126个,在国际上率先绘制出小麦近缘种——黑麦基因组精细物理图谱。创制出国内应用最广泛的骨干亲本种质周8425B,育成了500多个国审和省审小麦新品种,在矮秆大穗、抗病骨干种质创制和应用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创制了玉米郑58、昌7-2、周麦、郑麦、百农和花生远杂、开农等一大批高产、优质、抗病、抗逆、宜机收的突破性新种质,引领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方向。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十三五”期间,我省主要农作物省审品种501个,企业占比77%;国审品种423个,企业占比78%,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格局。

  育种研发平台建设不断提升。组建了神农种业实验室,加快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中原农谷”,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成了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小麦玉米研究中心等9个国家级高水平研发平台,省家禽种质资源创新工程研究中心、猪遗传改良及养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等22个省级育种研发平台,提升了我省种业创新基础条件。

  新品种选育水平不断提高。我省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新品种选育水平全国领先。小麦品种郑麦9023、矮抗58、郑麦366、百农207和玉米品种郑单958等先后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品种。2021年全国种植面积前十名的小麦、玉米、花生品种,我省品种分别占有6个、4个、5个,占比最高。利用南阳牛、淮南猪等地方种质资源,分别培育出我国第一个专用肉牛新品种夏南牛和豫南黑猪。

  制种供种能力不断增强。全省农作物制种面积510万亩,年产种约21亿公斤。其中,小麦制种面积430万亩,供种能力18亿公斤,约占全国38%,除满足本省用种外,有6亿公斤销往安徽、江苏、湖北等周边省份;全省花生制种面积45万亩,供种能力达1.4亿公斤,约占全国30%;在济源建成亚洲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种子销往韩国、日本等国。

  “我省积极打造国家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着力建设现代种业强省。”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平台建设、种业创新攻关、种业企业扶优、良种繁育能力提升、种业市场净化六大行动,全省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6个百分点。

  实现由畜牧业大省

  向畜牧业强省转变

  今年,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生猪存栏量全国第一位,生猪外调量全国第一位,生猪制种供种全国第一大省,肉牛冻精供应全国第一大省,肉制品加工全国第一……数个“全国第一”标记了河南畜牧业在全国大盘中的方位。

  “猪粮安天下”。多年来,河南不仅粮食产量稳居全国前列,还是名副其实的畜牧大省,粮食生产与畜牧肉食生产协同发展,是享誉全国的“中原肉袋子”,为保障全国肉类供给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畜禽养殖大省地位越来越鲜明。多年来,我省肉蛋奶产量和猪牛羊禽饲养量总体稳定,且均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全省肉蛋奶总产量1306万吨,约占全国肉蛋奶总产量的8.1%;全省肉类总产量643万吨、禽蛋产量447万吨、奶类产量217万吨,分别居全国第二位、第二位和第六位。全省生猪存栏4392万头,居全国第一位;能繁母猪存栏400万头,居全国第二位;生猪出栏5802万头,居全国第三位。目前,我省有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60个,居全国第二位。

  畜产品加工大省地位越来越重要。2021年,我省生猪、家禽、肉牛年屠宰加工能力分别达5200万头、11亿只、124万头,均位居全国前列。拥有省级以上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249家,其中国家级28家,创建省级以上现代畜牧产业园8家,其中国家级2家。我省涌现出牧原、双汇、恒都、花花牛、三全、思念等一批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的企业,是全国第一肉制品加工大省。

  畜产品调出大省地位越来越突出。我省是生猪和家禽的净调出省份,生猪常年外调量占全省出栏总量的1/3,家禽产品约有一半调往外省。2021年,全省外调活猪及其产品折合活猪2758万头,居全国第一位;外调活禽及其产品折合活禽约8亿只以上,禽蛋近50%调出省外,为全国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积极贡献。

  畜牧业经济大省地位越来越稳固。2021年,全省牧业产值2942亿元,居全国第二位,与2012年的2121亿元相比,增长38.74%。经测算,目前,我省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带动1000多万人就业,带动农民净增收约160亿元,畜牧业为促进农民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动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做强生猪产业、做大牛羊产业、做优家禽产业,继续振兴奶业,加快推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产品绿色化,着力构建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实现由畜牧业大省向畜牧业强省转变。

  产业兴旺助推

  现代农业强省建设

  眼下,全省秋粮收获接近尾声,正阳县种粮大户黄磊种植的优质花生豫花37,不仅抗住了花期高温干旱病害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产量和效益也不错。“1000余亩全部种的是豫花37花生,高油酸花生示范方亩产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0公斤,花生售价每公斤高出普通花生1元至1.6元,一季花生增收接近200万元。”黄磊笑着说,“农业的出路在改革呀!俺的农场就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缩影!”

  黄磊的高油酸花生正是我省推进油料作物品质结构优化的缩影。河南是油料生产第一大省,不仅面积大而且结构优。2021年全省油料面积、产量分别为2406.56万亩、657.28万吨,较2012年分别增加339.48万亩、126.90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一位。其中,花生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的1/4、连续17年全国第一;产量约占全国1/3,连续15年全国第一。

  近年来,通过大力推广高产、优质、高油、多抗油料新品种,高油、高油酸花生快速发展,占比明显提高,2021年高油、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占比达到50%,高油酸花生已发展到260万亩,“双低”油菜占比达到80.2%,纯白芝麻占比达到90%。“正阳花生”品牌价值达到116.51亿元,并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园。平舆、项城白芝麻双双被列入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

  优势特色农业不断壮大。以“四优四化”为重点,我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优质蔬菜、优质花木、优质茶叶、优质食用菌、优质中药材、优质水产品等十大优势特色农业,全省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1628万亩,优质花生发展到1939万亩,食用菌产量达到178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位。优势特色农业占农业总产值的57.8%,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我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进“三链同构”。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344家,营业收入达1.21万亿元。构建了以10个国家级、100个省级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创建了17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6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80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新乡、信阳、鹤壁、濮阳、南阳等市加速布局预制菜产业,全省预制菜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

  乡村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郑州等5市成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创建6个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建设投运水果、粮食、肉类等7个海关指定监管场地,建成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780个;乡村旅游业优化发展,信阳平桥郝堂村、新县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2021年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6万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5亿人次,营业收入160亿元;数字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创建4个国家级数字农业试点、40个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县、99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农业物联网应用终端达18.9万个,修武县“田园刘娟”、滑县“麦小登”、临颍县“冬瓜哥张付庆”等一大批农村原生态主播走红网络。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步增长。全省认定国家级、省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97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36个;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9.8万家;家庭农场25.76万家;村级新型集体经济组织4.9万个。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021年全省土地流转面积3799.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4.4%,农业生产托管面积1.86亿亩次。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全省各地按照《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要求,立足当地优势特色资源,拓展乡村多种功能,多措并举发展乡村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2021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二位。

  辉煌十年,出彩中原。党的二十大代表,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宋虎振表示,全省各级农业农村系统将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粮食生产“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坚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彰显打好种业翻身仗的河南担当,加快畜牧业强省建设,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乡村产业,守好三农“战略后院”,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