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农支农强农政策保障小麦丰产丰收 河南人写在大地上的史诗
- 2022-07-27 07:16:51
- 大河网
□卫辉市种粮大户李道贵
我是卫辉市孙杏村镇南辛庄村的种粮大户李道贵,今年种的200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了1500斤。
1500斤啥概念?我种了10多年地,基本没见过能达到这个产量的年份。
去年,卫辉遭了水灾,小麦播期推迟,种麦最晚到了11月中旬。我原来想着今年的小麦能裹住土地流转费用就不错了,根本没抱啥希望。谁知,农技人员比我们还上心,从播种开始就日日夜夜“泡”在地里,帮助我们选品种、进行药剂拌种,播量多少、施肥多少都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
小麦进入返青拔节期后,麦苗看着细弱没劲、分蘖不多,农技人员就天天在农技推广群里发布小麦管理要点,指导我们给小麦喷施农药,给晚播小麦“开小灶”增加营养。
从麦苗管理到病害防治、“一喷三防”,农技人员每隔几天就要到地里转转,正是他们的操心让我们对今年小麦的丰产丰收有了信心。
另外,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惠农支农强农政策也给我们吃了“定心丸”。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一亩地110.18元,两次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分别是每亩19.47元和18.6元。“一喷三防”政府组织了两次,农药免费发了4次,化肥一亩地补偿11公斤……
专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也降低了种粮成本。我今年打药全部使用的是无人机,一亩地作业费加上药费才10元,比人工喷施成本低,喷施药液效果还更好。
今年小麦产量高、成色好、价钱高,明年我准备流转更多土地扩大优质小麦种植规模,也带动更多散户种地有钱赚、多得利。(本报记者刘晓波整理)
相关新闻:河南小麦育种简史
大河财立方《极刻》团队记者 段伟朵 陈薇 文马腾飞 摄像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麦子的身影多次出现。去年,河南夏收小麦总产达760.56亿斤,稳居全国首位;今年,河南麦收已近尾声,又是一个丰收年。
风吹麦浪翻滚,中原遍地金黄,丰收的背后,良种是关键密码。从改革开放至今,河南小麦育种事业亦如遍地金黄的麦穗,在孕育中迭代,在迭代中收获。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种业振兴的大背景下,在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引领下,河南小麦领域科技工作者正在迎接新的时代命题。连日来,记者循着麦香多方走访,了解河南小麦育种的“前世今生”。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 马腾飞/摄影
风吹麦浪,
河南人写在大地上的史诗
《我不是潘金莲》写道:李英勇一米八五,膀大腰圆,整日开个四轮拖拉机,五里八乡,收粮食卖粮食,也倒腾棉花和农药。
《一句顶一万句》写道:老孙捅开火炉,洗洗手,做了两碗羊肉烩面。热腾腾地端上来,说:“三碗的羊肉,我给做了两碗。”杨百顺一海碗烩面吃下去,吃得满头大汗。几十年后,杨百顺还记着这碗烩面。
《新兵连》写道:到新兵连第一顿饭,吃羊排骨。这一连兵全是从河南延津拉来的,农村人,肚里不存啥油水。十六、八岁的孩子,在家里还是睡打麦场的年龄。
这3部小说的作者,都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震云。1978年,刘震云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此后,他的家乡新乡市延津县作为一个地名,屡屡出现在各种小说中。
为何是延津?刘震云说,作品中的人物,总要生活在一个地方。如果让这人的故事,发生在延津,他熟悉的延津胡辣汤、羊汤、羊肉烩面、火烧……都能顺手拈来,不为这人吃什么发愁。
小说中的延津,跟现实的延津,有重叠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而重叠部分的乡土人情,则沉淀着现实中的延津与小麦的别样缘分。
在中国小麦江湖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新乡,新乡小麦看延津。”经历了几千年黄河农耕文明的影响,延津留下不少运粮、屯粮遗址。如今,延津小麦在小麦经济发展上创造出多项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第一麦”。
除了新乡,周口、南阳、商丘、驻马店、焦作……一处处小麦重镇,撑起了河南小麦稳产量的基本盘。兼有南北之长的气候风貌、充足的光热资源以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是小麦在中原大地上茁壮生长的底气和依仗。
风吹麦浪,是河南人写在中原大地上的史诗。
一年书一次,周而又复始。
百家争鸣,
回望小麦育种峥嵘岁月
与刘震云同一年参加高考的,还有1958年出生的茹振钢。
“以前只知道粮食重要,能让家里人、村里人、所有人都吃上白馒头、白面条,那是多幸福的事情啊。”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中心、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中心教授茹振钢回忆起求学初期的情形,感慨良多。考上大学后,他开始跟着老师搞小麦科研,从兴趣到责任,从此走上了小麦育种之路。
“三十多年之前,我们要追求高产,当时主要考虑吃饭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许为钢告诉记者,种子和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要素,新中国成立数十年来,我国农业科学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大宗农作物品种上,基本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小麦、水稻,100%实现自主研发。
“早期小麦育种的条件很简陋,按我们当时的说法就是‘牙咬、眼瞪、一杆秤,外加一个放大镜’。”茹振钢笑着说,牙咬,感受小麦的质感;眼瞪,观察小麦的外观;一杆秤,明确小麦的产量。即便是靠着这样简陋的科研条件,河南小麦育种依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小小一粒种子,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农民增产增收,事关百姓生活品质提升。
上世纪70年代,小麦育种专家郑天存在周口搞起小麦育种,开启属于他的“周麦时代”。其中,综合运用多项技术,创制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种质“周8425B”,其在矮秆大穗大粒特性,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抗病性等方面表现突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包括河南、安徽、江苏、上海等12个省市百余家育种单位,以“周8425B”作骨干亲本进行小麦培育工作。
从事小麦育种工作以来,许为钢育成审定小麦品种十多个。其中,“郑麦9023”解决了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广泛适应性问题,促进了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大面积生产应用,荣获了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郑麦7698”实现了优质与高产特性良好结合,带动我国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产量水平迈上亩产700公斤的台阶, 2018年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郑麦1860”则解决了节肥与高产、优质特性同步改良的难题,产量潜力可达亩产800公斤以上,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中国农业农村2021年十大产品。
“郑麦”系列,能者辈出。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段伟朵/摄影
“在优质的前提下实现高产,在高产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这是我们团队小麦育种的目标。”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雷振生告诉记者,他带领的团队于1985年创建,培育出多个高产优质小麦品种,为国人饭桌提供保障。其中,“豫麦13”199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实现了河南在科技创新领域国家大奖零的突破;“郑麦366”则是生命力超强的优质小麦品种,从2005年通过省审及国家审定算起,至今已17载,依然备受欢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郑麦379”则为高产优质面包面条兼用型强筋小麦品种,年应用面积超1000万亩,已连续四年成为河南省种植第一的优质品种,也是当前黄淮南片应用面积最大的优质强筋品种。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茹振钢在小麦品种创新方面也交出了硕果满满的“成绩单”:培育并推广了“百农62”“百农64”“矮抗58”“百农4199”“百农1316”等10多个小麦新品种。其中,“矮抗58”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截止到2021年,该品种累计种植面积3亿多亩,增产小麦160多亿公斤,增产效益达300多亿元,为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除了“郑麦”“百农”系列,河南优质小麦品种还有周口农科院研发的“周麦”系列,新乡农科院研发的“新麦”系列,河南农业大学研发的“豫农”系列以及“洛麦”系列、“漯麦”系列、“开麦”系列等。
此外,一批农民育种家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在不同的地域各领风骚,广袤的麦田就是他们的“实验室”。
这其中,有洛阳市偃师区徐才智,他培育出的“豫麦18”1992年获省科技成果一等奖,他本人则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焦作市温县吕平安,他研发的“温麦六号”亩产小麦629.8公斤,创当时河南小麦单产最高纪录,1998年省审为“豫麦49”;开封市兰考县沈天民,其研发的“豫麦66”成为全国第一个亩产突破700公斤的小麦品种。他本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C位出道,
乘风破浪的小麦家族
“早期小麦育种主要采用传统的杂交育种,技术相对比较简单,在田间地头就可以完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河南涌现出了这批农民育种家。”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专家王晨阳告诉记者,但即便如此,一个优良的小麦品种被选育出来,能够拥有自己的名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顺利的话,一个优良的小麦品种培育约需要10年,更多则在无数次的选择中功败垂成,继续摸索前进。
近日,站在荥阳市一处区域试验田内,麦浪翻滚,王晨阳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小麦品种被选育出来的全过程。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 马腾飞/摄影
“进入区试(注:区域试验)之前,先要经过品种比较试验,类似综艺节目中的海选,大约需要2年时间。”王晨阳介绍,“通过海选后,可进入区域试验阶段,一般经过2个试验年度;之后再经过1年的生产试验,就可以进入品种审定阶段。”对小麦不断选择的“导师团”,是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能否进入下一试验阶段,有一套严格的标准,比如看产量、看抗病性、看抗倒伏能力、看品质等。完成所有试验程序,通过审查、公示、定名,一个小麦品种才算真正拥有“身份证”,可“C位出道”了。
“我省小麦、玉米、花生育种水平均居全国领先地位,据农业农村部2020年统计,全国小麦推广面积前10位品种河南占4个。”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河南农业大学种业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殷贵鸿介绍,“十三五”以来,截至去年年底,河南省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721个,其中小麦品种324个;国家审定品种中河南选育单位选育品种共580个,其中小麦品种152个。
国人粮仓,
麦浪香里说丰年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小麦种子,是丰收的关键密码。
今年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其中明确:“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这其中,河南责任重大。
去年,河南夏收小麦总产达760.56亿斤,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28.3%,小麦播种面积、单产、总产量均稳居全国首位。
今年,我省夏收已近尾声。在去年麦播开局困难的情况下,各地频频传来丰收的捷报——
6月3日,在方城县赵河镇中封村百亩小麦绿色高效高产创建示范方,在相关专家的见证下,“郑麦1860”亩产856.5公斤,打破了南阳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6月6日下午,来自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农业专家对延津县“丰德存麦20”千亩丰产方进行现场实打验收。实收面积5.154亩,平均亩产907.12公斤,再创全国千亩方高产纪录。
6月8日下午,在洛阳市宜阳县柳泉镇河北村的国审小麦新品种“洛旱22”千亩示范方,经验收专家组实打验收,平均亩产659.52公斤,刷新全国旱地小麦产量纪录。
河南小麦,又迎一个丰收年。
“河南小麦平均亩产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0多斤提高到现在的800多斤,2021年平均亩产量更是达到了近900斤,平均亩产提高10倍,这其中良种发挥了重要作用。”雷振生介绍,从2012年至2021年10年间,河南小麦种植面积由8203万亩增加至8536万亩,增幅为4%;河南小麦总产由644亿斤增加至760.56亿斤,增幅为18%;亩产由785.8斤增加至891斤,增幅为13.4%。这些数字中,饱含着几代育种人的努力和汗水。“增产要素有生产条件改善、生产资料投入、栽培技术提高等多方面原因,但良种起到的增产作用达到45%以上。”
记者从河南省统计局获悉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后,河南小麦产量稳定增长。其中,1978年河南小麦总产868.18万吨,1981年首次迈上一千万吨大关,为1083.5万吨;1996年首次迈上二千万吨大关,为2026.76万吨;2008年首次迈上三千万吨大关,3036.20万吨。到了2020年,河南小麦总产已达到3753.13万吨。
河南目前主要种植的小麦有哪些品种?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小麦品种大致经历了9次更新换代,每一次的更新换代都意味着产量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正在进入第10次的品种更替。”王晨阳介绍,上年度我省统计,500万亩以上的品种6个,分别是“郑麦379”“百农4199”“百农207”“西农511”“新麦26”“周麦36号”。100万亩~500万亩的品种10个,包括“郑麦1860”“中麦578”“平安11号”等。“本年度会有一些变化,但总体格局不会大变。”
- 潢川县教体局政务服务优质高效获锦旗2023-04-12 19:35:05
- 童婴网店售“三寸金莲”缠足专用袜:不2023-04-12 09:12:13
- 女子没开会员追剧需看50多分钟广告 2023-04-12 09:05:11
- 河南省内乡县宝管局扎实开展万人助万2023-02-17 21:04:09
- 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拓宽农民2022-11-08 10:31:38
-
1
一图两说: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建设忙 宁陵县果农采摘葡萄迎
2022-08-23 08:24:55
-
2
天镇县赵家沟乡舍科堡村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
2023-05-18 21:26:50
-
3
山西绛县农商银行举办文明礼仪服务提升培训班
2023-05-26 09:39:40
-
4
研究发现可利用蘑菇将有机废物转化为可堆肥产品
2023-05-18 16: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