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萧县  满县尽飘翰墨香

  • 2022-11-24 08:11:51
  • 安徽日报
刘套镇桃花笔会。萧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萧县著名画家郑正为书画爱好者传授技艺。萧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废弃桃木经过画笔加工后变身文创产品。



萧县书画从娃娃抓起。萧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沿着黄河故道,穿过连片桃林,进入“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萧县,翰墨之香扑面而来。这个百余万人口的皖北县城,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龄儿童,习书作画蔚然成风;居民家中、饭店宾馆,随处可见文房四宝、书画作品。

萧县是汉文化腹地,“龙城画派”发源地,书画活动源远流长,书坛画苑群英竞秀,走出过刘开渠、朱德群、王子云、萧龙士等众多艺术大师,1993年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目前,萧县23个乡镇全部成立了书画院、书画协会,村村建有书画室,群众性书画活动丰富多彩,已形成一支规模浩大的民间创作队伍,擅施丹青的书画人才3万余人。其中,骨干人才4000多人,国家及省级美协、书协会员500余人。

3年前,萧县还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县、安徽省深度贫困县,近年来借助书画特色文化,为脱贫攻坚提供精神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不仅如期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还连续上榜全省县域经济总量20强,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家家论丹青 处处飘墨香

——“泥腿子”登堂入室,变身书画艺术家

“农忙干农活,农闲写字画,家中无字画,不算刘套人。”萧县刘套镇的一句民谚反映了当地书画艺术之普及。记者采访中发现,该镇许多农民下地能干活,提笔能作画。种葡萄的画葡萄,种蔬菜的画蔬菜,养家禽的画鸡鸭,各有各的绝活。随便踏入一户农家,都会闻到水墨清香,赶巧了,还能现场领略挽袖泼墨的场面。

“故道风光浓似酒,笔歌墨舞出画风。”刘套镇地处华北大平原与江淮大平原接合部,因黄河流经于此,打了个弯而得名。黄河10多次改道,沉淀厚重泥沙的同时,也积淀下独特的黄河文化。

“秀丽的山水,多彩的农业,赋予了丰富的书画创作题材,使刘套镇书画艺术绵延不断,近10年更是繁荣兴盛。”刘套镇文化站站长陆中华说。

“学画作画出自内心的热爱,在画画中找到获得感。我要用手中的笔来展现美好生活,歌颂伟大时代。”魏安村村民、农民书画家王淑玲铺开一张宣纸,寥寥数笔就把水蜜桃勾勒得惟妙惟肖,寓意小康生活赛似蜜桃甜。

王淑玲从小就爱写写画画,触景生情时,随手拿个树枝就在地上画起来。1983年,著名画家郑正离休后回到家乡刘套镇,开办全国首家“农民书画院”,义务传授画技,王淑玲第一批报名学习,技艺突飞猛进,现成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记者看到,如今的刘套镇农民书画院仍保持优良传统,从早到晚都很热闹,全镇书画爱好者在此交流切磋。王淑玲和镇里的书画家只要有空,都会来此教村民画画,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乡土书画人才。

“许多老一辈书画名家蛰居萧县乡间,不遗余力地促进地方书画普及,使书画艺术从文人雅士的小圈子,扩展到更多的农村群众。”陆中华说,仅从刘套镇农民书画院就走出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会员10人,以及安徽省书协、美协会员51人。

萧县文联主席董宜夫告诉记者,全县3万多名擅施丹青者中,九成以上都是地道农民,一些优秀书画家的作品不仅走出安徽,还走出了国门。

农民王孝廉原是屠户,他画的鹰形神兼备,一路“飞”到了东南亚。农民理发匠段自然潜心研究虫鱼绘画技法,他画出的群虾千姿百态、活灵活现,经常被外商误作齐白石作品。

新时期的萧县农民书画,不再是传统的“农民画”。萧县著名书画家刘雪樵说,由于生长于汉文化腹地,深受萧县籍大师、名家作品熏陶,萧县农民书画骨子里传承了龙城画派“重笔墨、重情趣、重师承”的精华,作品意境高雅、大气浑朴、自然率真。由于扎根农村,萧县农民书画从带有泥土味的一物一景中获取灵感,更多展现田园景象和生活气息,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翰墨淋漓挂满堂,俱怀神采意飞扬。农家亦有钟王笔,续我国光瓣瓣香。”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赵仁珪先生有感于萧县书画之盛,口占了这首绝句。中央文史馆经认真考察,把该馆书画院安徽创作基地设在萧县,为萧县书画搭建了高端发展平台。

笔下兴产业 修身又致富

——萧县吃“书画饭”的农民有上千人,带动众多相关产业

“萧县农民不仅能书会画,还善于对接市场,用手中的笔打开一扇致富之门。”董宜夫说。据不完全统计,该县吃“书画饭”的农民有上千人,带动了众多相关产业,为乡村振兴助力添彩。

杨楼镇裴庄村是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偏僻村庄,村民过去靠防腐蚀业摆脱贫困,近年来借书画产业发家致富,形成了当地人所说的“一文一武”两个产业。

村旁的两处景点见证着这个偏远村庄的变迁:黄河故道和火车小站。改革开放以后,一些村民为谋生计,就近乘火车前往工业发达省份,做起防腐蚀行当。鼎盛时,全村有数十个防腐蚀队伍,带动萧县形成一支10万人的“防腐大军”,常年活跃在全国建设工地一线。

为方便业务开展,裴庄村防腐蚀队伍在揽活时,会带一批萧县字画参加商务谈判,乡里一些能写会画的农民经常现场挥毫助兴,促成了许多大订单。久而久之,带“火”了乡里的农民书画经济。

走进萧县的乡镇集市,随处可见书画店铺和书画工作室,里面文房四宝、书画作品琳琅满目。刘套镇聋哑人夏乾利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画家,近年来,他靠精心打理画店,实现了脱贫致富。杨楼镇农民朱笛原先生活拮据,如今把字画卖到了全国各地,还带动一批书画爱好者从事书画装裱、销售和培训业务。

为展示萧县书画艺术魅力,扩大书画消费市场,近年来,该县书画家不断进行新探索。刘套镇农民书画家利用该镇万亩桃园的优势,用生花妙笔把废弃桃木变成了价格不菲的桃木制品。杨楼镇农民书画家与本地瓷器厂及江西景德镇瓷器厂合作,在瓷盘和瓷瓶上写字作画,形成了火热的瓷画产业。乘着信息时代的东风,萧县农民书画家开始利用电商、微商、网络直播等形式,推介和销售书画,形成了网络书画交易的“萧县现象”。最近,杨楼镇农民书画家刘雪樵一场直播就实现销售收入数万元。

萧县城内的“书画艺术一条街”更是人气旺盛。小街虽不起眼,门面也略显破旧,但满街的水墨清香沁人心脾。这里聚集了上百家书画经销商和装裱商,一些人已身家千万。为沾财气,餐饮、电脑、办公用品、小商品等店铺也聚到这条街附近,自发形成了一条名震黄淮海的特色商业街区。

萧县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侯敬利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县书画产业已形成“以书画为载体,以培训为基础,以书画活动为契机,以书画一条街为平台,集创作、装裱、展示、销售为一体”的书画产业新格局,全县每年书画市场交易估算约8万件(幅),每年总销售收入估算逾1.5亿元。萧县书画作品和产品还出口到英、法、德等10余个国家,有力提升了萧县文化品牌。

文化氛围浓 乡风更文明

——书画艺术提升了文明素养,塑造出良好乡风、家风、民风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萧县,记者接触到的采访对象,无论是耕地的、种菜的,还是养鸡的、宰羊的,身上都透着温文尔雅。在一些村庄的入户调查表上,记者发现,一个个村民的签名令人赏心悦目。

“家有金钱垛,没有字画不为阔。”萧县民间流传的这句俗语,反映了当地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在萧县人眼中,最上档次的“特产”就是书画,能写会画者是有本事的人。探亲访友,书画作品胜过烟酒礼品;新人出嫁,文房四宝是常备嫁妆;举办婚礼,笔会助兴替代大吃大喝;新房装修,“水墨写意”必不可少。“书画”已深深融入萧县人的血脉中。

刘套镇女画家王淑玲结婚时,书画作品和红色画案作为陪嫁品,在当地传为佳话。在她的带动下,丈夫习画、婆婆裱画,3岁的小孙女也掂起画笔,家庭生活画意浓浓、和睦幸福。今年10月中旬,王淑玲的女儿出嫁,嫁妆就是自己创作的画作《花开富贵》和《梅兰竹菊》。

刘套镇是著名“桃乡”,每年桃红柳绿时节,镇里都会举办一场以桃为核心题材的“桃花笔会”,萧县及周边书画爱好者都会相约桃林,挥毫泼墨、交流技艺,讴歌新时代,礼赞新农村。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萧县不定期举办各类笔会、书画展,促进书画家、书画爱好者之间交流互动,助推农村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

每逢节假日,萧县各级政府和民间文艺团体都会组织当地书画家进社区、进农村,为群众现场泼墨,将文化盛宴送到群众心坎上。该县还聘请农民书画家,为村庄和街道创作墙画,形成“一墙一风景”,弘扬时代新风,助力文明创建。

近年来,萧县从娃娃抓起,探索具有丰富内涵的书画教育之路。记者来到萧县实验小学门前,映入眼帘的是奔放大气的校名,落款处赫然写着“张紫薇十二岁书”。原来,该校校名没有请名家题写,而是由本校学生张紫薇题写。走进学校,只见路灯杆上、宣传橱窗内、教学楼走廊里、教室中,处处都布置着学生书画佳作,营造出浓浓的墨香氛围。

校长宋继昭告诉记者,该校本着立德树人的宗旨,以书画艺术教育为办学特色,建成了书画艺术馆、书画教室,每天有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书画辅导,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精神文化素养,激发家国情怀。该校学生欧阳小影的绘画作品被编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教材;学生吴笛的绘画作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国际儿童画大赛中获金奖。中书协领导来校参观时曾挥毫赞叹:书画立校,翰墨育人。

“民间书画艺术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提升了人们的文明素养,陶冶了人们的道德情操,净化了社会风气,潜移默化地塑造着良好乡风、家风、民风。”董宜夫说。如今,萧县农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充实,读书写字的多了,打牌搓麻的少了;知理明礼的多了,言行粗俗的少了;团结互助的多了,搬弄是非的少了,到处是和谐文明的新气象。

坚守根与魂 描绘新篇章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施高水平文化创新,展现文化新境界和文明新高度

书画人才缺少全面系统的培养,中青年书画家中鲜有领军人才;书画产业缺乏总体规划,停留在小打小闹的层面……萧县书画发展过程中曾有这样的“瓶颈”。

为促进萧县书画事业整体提升,近年来,该县相继实施“田园普及计划”“狮虎行动计划”“英才激励计划”三大书画提升计划,壮大了书画艺术人才队伍,为萧县书画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田园普及计划”旨在推进书画艺术的进一步普及,不断扩大书画艺术事业的群众基础。萧县以皇藏峪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安徽创作基地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依托,开展书画普及、培训、交流、展览等活动。每年邀请国内知名书画家来萧县开展2次集中讲座培训。各中小学成立绘画、书法兴趣活动小组,充分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加强书画培训。县里每年拿出10万元,资助考取全日制书画艺术类本科专业的萧县高考考生,为书画艺术储备人才。“狮虎行动计划”旨在培养书画拔尖人才、领军人才,每年由县政府拨付专项资金30万元,资助6名符合条件的书画创作优秀人才赴国内知名艺术院校学习深造。“英才激励计划”重点奖励中书协、中美协会员以及在书画创作和书画大展中成绩优异的书画英才,促进萧县书画从高地、高原向高峰的跨越。

目前,三大书画提升计划取得显著成效。萧县书画家中,39人成为中书协会员,37人成为中美协会员,马新梅、李刚等中青年书画家已成为书画艺术界领军人才。去年公示的安徽省新当选中书协、中美协会员名单中,萧县书画家就占了五分之一。

为壮大书画产业,萧县定期举办书画艺术节和大型书画展览,每1年至2年举办一次长三角区域大型综合性书画艺术节庆活动,擦亮萧县书画金字招牌;规划建设龙河艺术空间、圣泉水墨小镇、画家村等文旅融合项目,推动萧县书画走专业化、市场化道路;制定扶持政策,鼓励更多书画经营者“走出去”,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扩大“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影响力。

“全县将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文化基因,实施高水平的文化创新,把书画文化与红色文化、孝善文化、两汉文化、美食文化等结合起来,展现文化新境界和文明新高度,在新征程中实现壮丽的精神图景与壮阔的发展图景交相辉映。”萧县县委宣传部负责同志对记者说。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