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与和县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研究院 瞄准“农业芯片”
- 2022-11-25 08:53:30
- 安徽日报
11月22日是小雪节气。当天,和县正热热闹闹地举办着一项已持续了13届的特色活动——蔬菜博览会。蔬菜产业相关的专家、企业、商家、农户从四方赶来,兴致勃勃地谈论着丰收蓝图。
来自安徽农业大学科技攻关团队的师生们,既是这次盛会的嘉宾,更是主角。这里展示的精品蔬菜水果,大都饱含着他们的汗水,这是一段高校和地方跨越十多年结下的“蔬果奇缘”。
打造“最大菜园”
从一粒种子开始
和县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之一。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让该县享有“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的美誉,蔬菜种植面积50多万亩,年产值约25亿元,是名副其实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菜园子”。
再大的菜园子也要从一粒种子开始。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掌握在自己手里,就是把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攥在手里。”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汪承刚告诉记者,为国家育好种就是他的使命。指着博览会上展陈的各种乌菜、青梗菜、辣椒等家常菜,他向记者自豪地介绍它们的品种、特性,如数家珍。这些出众的蔬菜品种都是他和团队十余年科研攻关结下的硕果。
在离展区不远的地方,记者见到了汪承刚团队科技攻关的“大本营”——安徽省皖江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这个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由安徽农业大学与和县人民政府共同建设,承担着蔬菜良种培育、栽培技术研发及教育培训等多项任务。
“我们从全国各地收集蔬菜种质资源,经过专业处理后送进种质资源库。”汪承刚说。研究院最核心的“种质基因库”里,各种种子被分装在容器中,上面标注着它们的“身份编码”。目前,团队已累计收集我省特色蔬菜种质资源4023份,其中乌菜964份、小白菜693份、萝卜317份、酥瓜204份、辣椒460份,为有效保护我省特色蔬菜种质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创制优异育种材料,进行蔬菜高端新品种选育。
“乌菜、小青菜是最常见的蔬菜,但是各地青睐的口味并不相同。有的地区喜欢叶子颜色深一点的,有的喜欢杆短叶多的,有的喜欢包心黄化的……所以即便是一类蔬菜,也要选育细分品种,这样才能适应细分市场。”汪承刚介绍,目前该中心已累计培育乌菜、青梗菜新品种30余个,广受市场青睐。
在汪承刚和学校其他蔬菜育种团队的技术支撑下,和县及周边地区已拥有育种繁种基地6万亩,每年繁育蔬菜良种逾750万公斤,每亩较过去增收500元以上。
育好蔬菜种子
助推种子产业
皖江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实验室里,一群研究生正在利用液氮研磨花蕾,为提取实验数据做准备。
“这种单倍体育种技术,是为了更快地聚合优异基因,更快地创制新种质,让新种质后代高度纯合。”安农大园艺学院副教授袁凌云说。在她身后的实验室里,一排排架子上的一列列实验瓶整齐码放,每个玻璃瓶里都是一株幼苗。这些由单倍体育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幼苗,很快将被分批按步骤移栽到室外土壤中,接受大自然的选择。观察记录、比对分析,是她和学生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种质资源圃的试验大田里,小苗已经长成茁壮的成株,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这里有1000多份育种材料,其中乌菜有600多份,核心亲本180份,种类之多在全国无出其右。”汪承刚说,丰富的材料能育出更多更强的种子,希望通过大家努力为我国种子产业大发展打好基础。
和县善厚镇每年繁制蔬菜种子超过750万公斤,精品蔬菜种子出口量约30吨。其中,生产的不结球白菜种子约占全国种子总量的30%到40%。因此这里也被业内称为“中国蔬菜种子之乡”。当地很多种子企业和安农大科技攻关团队都有不解之缘。
“在汪教授指导下,原来需要五六年时间才能育出的新品种,现在一两年就能实现。”和县华禾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承东告诉记者,每当遇到技术难题,汪承刚总能第一时间到场解决。经他团队指导培育的蔬菜新品种,不仅耐热、抗病,还减少了农药和化肥使用,实现了增产增收、绿色环保。
带好农科队伍
播洒“科技之光”
从今年2月进站实验、一直坚守到现在的安农大研究生洪杰,花了大半年时间跟辣椒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当地辣椒的传统育苗通常在炎热夏季,遭遇高温逆境,辣椒育苗就很困难,种苗质量也随之降低。他和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进行辣椒种质收集、耐热性鉴定,发掘了一批耐热等性状的关键基因及分子标记,从而进一步为辣椒耐热栽培和高效育种提供帮助。
“适用性辣椒品种培育是辣椒生产的关键环节,研究辣椒花药培养等单倍体育种技术,可以大幅缩短辣椒育种年限。”洪杰认为,他从事的研究很有趣也有意义。
在这个研究院,常驻人员除了科研攻关团队的9名教师之外,还有源源不断前来的硕博研究生们。这里不仅有实验室,还建有宿舍、食堂、教室,很多大学专业课程可以直接在这里开讲。“园艺学院蔬菜专业本科生每年都会分批来这里进行专业实习,把学到的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研究生在这里的时间就更多了。”汪承刚说,在老师们手把手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踏上了特色蔬菜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生物育种技术研发、优质多抗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之路。
如今,该团队的师生们利用特有种质资源开展相关科研攻关,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不仅有效提升了蔬菜种业发展水平,更培养出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如同满天星般四散开去,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手记】
接地气才能聚人气
与汪承刚教授走在一起,面上有光。无论是在蔬菜博览会展馆,还是在田间、企业,一路上问候他的人一个接一个,那股亲热劲里透着格外的尊敬。
汪教授的这份“好人缘”来自为农民实打实解决问题。如今的农业生产,早已超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粗放模式。农业现代化需要更新观念、创新思维,农民对科技的渴求,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旺盛。高校科研团队长期走在“高精尖”的科技前沿,如何让前沿技术转化成生产力来满足群众需求?安徽农业大学交出了一张让人拍手称赞的答卷。
这些科研团队接地气、聚人气,把试验室建在乡村,把课堂搬进田间,从实际生产中找研究方向,把群众满意作考核标准。采访中,汪承刚教授对自己西装式风衣的穿着不太适应。他说,要不是因为要参加蔬菜博览会,“才不会穿这身衣服呢”,因为下地干活一点都不方便。老百姓口中的“泥腿子教授”原来并非戏言,是对他们的认同和信任。脚踩泥土,心有百姓,科技之光才能熠熠生辉。
来自安徽农业大学科技攻关团队的师生们,既是这次盛会的嘉宾,更是主角。这里展示的精品蔬菜水果,大都饱含着他们的汗水,这是一段高校和地方跨越十多年结下的“蔬果奇缘”。
打造“最大菜园”
从一粒种子开始
和县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之一。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让该县享有“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的美誉,蔬菜种植面积50多万亩,年产值约25亿元,是名副其实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菜园子”。
再大的菜园子也要从一粒种子开始。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掌握在自己手里,就是把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攥在手里。”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汪承刚告诉记者,为国家育好种就是他的使命。指着博览会上展陈的各种乌菜、青梗菜、辣椒等家常菜,他向记者自豪地介绍它们的品种、特性,如数家珍。这些出众的蔬菜品种都是他和团队十余年科研攻关结下的硕果。
在离展区不远的地方,记者见到了汪承刚团队科技攻关的“大本营”——安徽省皖江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这个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由安徽农业大学与和县人民政府共同建设,承担着蔬菜良种培育、栽培技术研发及教育培训等多项任务。
“我们从全国各地收集蔬菜种质资源,经过专业处理后送进种质资源库。”汪承刚说。研究院最核心的“种质基因库”里,各种种子被分装在容器中,上面标注着它们的“身份编码”。目前,团队已累计收集我省特色蔬菜种质资源4023份,其中乌菜964份、小白菜693份、萝卜317份、酥瓜204份、辣椒460份,为有效保护我省特色蔬菜种质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创制优异育种材料,进行蔬菜高端新品种选育。
“乌菜、小青菜是最常见的蔬菜,但是各地青睐的口味并不相同。有的地区喜欢叶子颜色深一点的,有的喜欢杆短叶多的,有的喜欢包心黄化的……所以即便是一类蔬菜,也要选育细分品种,这样才能适应细分市场。”汪承刚介绍,目前该中心已累计培育乌菜、青梗菜新品种30余个,广受市场青睐。
在汪承刚和学校其他蔬菜育种团队的技术支撑下,和县及周边地区已拥有育种繁种基地6万亩,每年繁育蔬菜良种逾750万公斤,每亩较过去增收500元以上。
育好蔬菜种子
助推种子产业
皖江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实验室里,一群研究生正在利用液氮研磨花蕾,为提取实验数据做准备。
“这种单倍体育种技术,是为了更快地聚合优异基因,更快地创制新种质,让新种质后代高度纯合。”安农大园艺学院副教授袁凌云说。在她身后的实验室里,一排排架子上的一列列实验瓶整齐码放,每个玻璃瓶里都是一株幼苗。这些由单倍体育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幼苗,很快将被分批按步骤移栽到室外土壤中,接受大自然的选择。观察记录、比对分析,是她和学生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种质资源圃的试验大田里,小苗已经长成茁壮的成株,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这里有1000多份育种材料,其中乌菜有600多份,核心亲本180份,种类之多在全国无出其右。”汪承刚说,丰富的材料能育出更多更强的种子,希望通过大家努力为我国种子产业大发展打好基础。
和县善厚镇每年繁制蔬菜种子超过750万公斤,精品蔬菜种子出口量约30吨。其中,生产的不结球白菜种子约占全国种子总量的30%到40%。因此这里也被业内称为“中国蔬菜种子之乡”。当地很多种子企业和安农大科技攻关团队都有不解之缘。
“在汪教授指导下,原来需要五六年时间才能育出的新品种,现在一两年就能实现。”和县华禾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承东告诉记者,每当遇到技术难题,汪承刚总能第一时间到场解决。经他团队指导培育的蔬菜新品种,不仅耐热、抗病,还减少了农药和化肥使用,实现了增产增收、绿色环保。
带好农科队伍
播洒“科技之光”
从今年2月进站实验、一直坚守到现在的安农大研究生洪杰,花了大半年时间跟辣椒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当地辣椒的传统育苗通常在炎热夏季,遭遇高温逆境,辣椒育苗就很困难,种苗质量也随之降低。他和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进行辣椒种质收集、耐热性鉴定,发掘了一批耐热等性状的关键基因及分子标记,从而进一步为辣椒耐热栽培和高效育种提供帮助。
“适用性辣椒品种培育是辣椒生产的关键环节,研究辣椒花药培养等单倍体育种技术,可以大幅缩短辣椒育种年限。”洪杰认为,他从事的研究很有趣也有意义。
在这个研究院,常驻人员除了科研攻关团队的9名教师之外,还有源源不断前来的硕博研究生们。这里不仅有实验室,还建有宿舍、食堂、教室,很多大学专业课程可以直接在这里开讲。“园艺学院蔬菜专业本科生每年都会分批来这里进行专业实习,把学到的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研究生在这里的时间就更多了。”汪承刚说,在老师们手把手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踏上了特色蔬菜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生物育种技术研发、优质多抗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之路。
如今,该团队的师生们利用特有种质资源开展相关科研攻关,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不仅有效提升了蔬菜种业发展水平,更培养出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如同满天星般四散开去,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手记】
接地气才能聚人气
与汪承刚教授走在一起,面上有光。无论是在蔬菜博览会展馆,还是在田间、企业,一路上问候他的人一个接一个,那股亲热劲里透着格外的尊敬。
汪教授的这份“好人缘”来自为农民实打实解决问题。如今的农业生产,早已超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粗放模式。农业现代化需要更新观念、创新思维,农民对科技的渴求,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旺盛。高校科研团队长期走在“高精尖”的科技前沿,如何让前沿技术转化成生产力来满足群众需求?安徽农业大学交出了一张让人拍手称赞的答卷。
这些科研团队接地气、聚人气,把试验室建在乡村,把课堂搬进田间,从实际生产中找研究方向,把群众满意作考核标准。采访中,汪承刚教授对自己西装式风衣的穿着不太适应。他说,要不是因为要参加蔬菜博览会,“才不会穿这身衣服呢”,因为下地干活一点都不方便。老百姓口中的“泥腿子教授”原来并非戏言,是对他们的认同和信任。脚踩泥土,心有百姓,科技之光才能熠熠生辉。
扩展阅读
头条推荐
- 潢川县教体局政务服务优质高效获锦旗2023-04-12 19:35:05
- 童婴网店售“三寸金莲”缠足专用袜:不2023-04-12 09:12:13
- 女子没开会员追剧需看50多分钟广告 2023-04-12 09:05:11
- 河南省内乡县宝管局扎实开展万人助万2023-02-17 21:04:09
- 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拓宽农民2022-11-08 10:31:38
图文推荐
-
1
一图两说: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建设忙 宁陵县果农采摘葡萄迎
2022-08-23 08:24:55
-
2
天镇县赵家沟乡舍科堡村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
2023-05-18 21:26:50
-
3
山西绛县农商银行举办文明礼仪服务提升培训班
2023-05-26 09:39:40
-
4
研究发现可利用蘑菇将有机废物转化为可堆肥产品
2023-05-18 16: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