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名曾在531兵工厂战斗过的老兵工人回到济源那些年小镇
- 2022-08-01 09:59:44
- 河南商报
|
|
|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见习记者赵珊珊/文受访者供图
7月29日,《河南商报》整版、顶端新闻开屏报道“那些年®寻找那些年的老兵工人”引发了读者在网络上的围观和讨论。那些年是哪些年?那些年发生了什么故事?为什么要去寻找老兵工人?老兵工人找到了吗?他们要干啥?
谜底正式揭晓!
7月30日至31日,在济源市文旅集团发起的”那些年®寻找那些年的老兵工人”的活动现场,10余名老兵工人在济源那些年小镇的重聚将这些问号拉直,变成了饱含深情的感叹号。
重逢
“我们回家了!”
7月30日,10余名曾经在531兵工厂工作、学习、生活过的老兵工人回到济源那些年小镇,忆三线史,诉军工情。
这既是一次老友之间的相逢,又是一次老兵工人与历史的重逢。
20世纪70年代,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肩负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经济、区域经济、战略安全布局、生产力布局大调整的重任,数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民兵,怀着满腔热忱,投身到广阔的中西部地区,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
位于太行山南麓的济源,以优越的地理位置,被确定为国家三线建设项目在河南的重点布局地区之一。531工程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火炮生产基地,共有13个分部,横跨济源、孟州、洛阳吉利区三地,总部就设在济源。
“来自五湖四海的技术尖子、业务能手汇聚在这里,用他们的双手,撑起了兵工厂的一片天……”67岁的魏强是原四分部工厂职工,退休后成为河南三线建设研究会会长。讲起当年的事,他滔滔不绝。
“我们这些人中,有些在这里出生,有些在这里长大,有些就在这里工作,531就是我们的家!”魏强动情地表示,这里是老兵工人几十年来的魂牵梦绕之地,“我们回家了!”
记忆
永不褪色的兵工厂
“以前那个大烟囱还在!”
“这个餐厅是原来的澡堂和冰糕厂……”
“这是我们的车间!兴华厂201工具车间!来来来,我们一起合个照!”
活动当天,从那些年小镇(原531二分部)到愚公移山干部学院(原531四分部),行程满满,回忆满满。老兵工们循着“蛛丝马迹”,与记忆深处的场景一一对照。每对上一个,就要乐上一阵。
“老痕迹留住了!改建后更漂亮,真好!”杨晓明10岁左右跟随父母来到531二分部生活,对这里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情。
作为一个时代的印记,20世纪70年代的531是什么样?
“有驻军、部队、营房,有厂房、技师、能工巧匠,钏床铣床,设备精良,有邮局、银行、新华书店、大礼堂、洗澡堂、电影院……”老兵工人陈军在其作品《五三一印象》中这样描述。
而所有这些热气腾腾的景象,全是三线建设者用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坚韧实干的精神干出来的!
“父辈们真的很不容易,付出了很多,吃了很多苦。”杨晓明说。三线建设项目的分部,最大特点就是“靠山、分散、隐藏”,这也决定了初期生产、生活条件的极度艰苦:夏天与蚊虫作伴,冬天和寒风为友,风梳头、汗洗脸、饿肚子,饱受风餐露宿之苦……“就是在如此条件下,他们也从不讲条件、不计报酬,为这片热土奉献了全部青春。”
曾经的技术比武冠军玄子良如今已是满头华发。在愚公移山干部学院的一栋建筑前,他劲头十足地给大家介绍:“这是我们的钳工班。我们不仅生产摩托车、自行车、三轮车,还有健身器材、电暖器、洗砂机……”
恍惚间,机器的轰鸣声又重新响起,工人们正在举行大比武。这一刻,531兵工厂似乎从未远去……
今朝
“三线精神”永传承
三线建设者们的精神早已镌刻在这座城市中,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财富。
20世纪80年代,曾经响彻祖国大地的531工程走完了近20年的历程,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但同时,它又化作多个“分身”,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原特钢作为531兵工厂的转型企业,现在仍然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大型骨干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电力、化工、冶金、机械、军工等重大装备制造业。愚公移山干部学院由原四分部工厂改建而成,让濒临废弃的三线建设遗产重焕生机,成为河南省领导干部党性教育“三学院三基地”之一。
历史的空间里,承载了新的内涵,也让“531工业文化名片”活了起来。在济源市文旅集团的规划下,原二分部的老旧厂房被改造为那些年小镇。如今,小镇已成为济源一处“网红打卡地”和“旧时光追忆地”。“那些年小镇是历史馈赠的礼物,它的价值值得深挖。”济源市文旅集团董事长张林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挖掘531工程中的三线精神,打造更多沉浸式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把“三线遗产”变成财富,让“三线精神”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那些年的老兵工人重游那些年小镇后,他们这样说
我之前来过好几次,这次感觉变化真的太大了!无论环境还是服务,还是软硬件,都太棒了!
——魏强
五三一建设,我参与;五三一辉煌,我铭记;五三一历史,我回忆!
——玄子良
我们要不忘初心,让三线精神再发扬光大!
——杨晓明
我们乐团成立六七年了,一直坚持通过进村庄、进工厂、进部队、进养老院等方式,宣传五三一工程中的三线精神,今后我们还要加大力度,继续弘扬这种精神。
——王树森
今天,我来到父辈生活、工作的地方,看了很多,感慨良多。我可以想象到,他们当初创业的那种艰苦奋斗的场景。今后,我要大力宣传三线文化,让三线精神代代相传!
——何秀真
- 潢川县教体局政务服务优质高效获锦旗2023-04-12 19:35:05
- 童婴网店售“三寸金莲”缠足专用袜:不2023-04-12 09:12:13
- 女子没开会员追剧需看50多分钟广告 2023-04-12 09:05:11
- 河南省内乡县宝管局扎实开展万人助万2023-02-17 21:04:09
- 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拓宽农民2022-11-08 10:31:38
-
1
一图两说: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建设忙 宁陵县果农采摘葡萄迎
2022-08-23 08:24:55
-
2
天镇县赵家沟乡舍科堡村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
2023-05-18 21:26:50
-
3
山西绛县农商银行举办文明礼仪服务提升培训班
2023-05-26 09:39:40
-
4
研究发现可利用蘑菇将有机废物转化为可堆肥产品
2023-05-18 16: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