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试水数字文创藏品 让优秀文化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

  • 2022-08-23 08:16:33
  • 本网综合

  河南试水数字文创藏品 让优秀文化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

  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对于数字藏品行业可谓是一大利好。

  河南博物院“虚拟公社”首期招聘保育员的镇院之宝是妇好鸮尊,针对妇好鸮尊设计了三个不同的保育员形象。

  青铜蛋壳——

  源于妇好鸮尊的云雷纹

  发簪——

  灵感来自于妇好鸮尊头部盖前端站立状的鸟的造型

  科技头盔——

  青铜纹路源于妇好鸮尊

  来源:河南博物院公众号

  □本报记者温小娟实习生孙婷婷

  河南博物院“虚拟公社”招聘了!刚刚过去的周末,河南博物院一则“招聘”消息引发高度关注。“虚拟公社”是以河南博物院为基础打造的“元宇宙”雏形世界,这也意味着河南文创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宋华说,我们在探索文创4.0阶段过程中发现,在元宇宙不断融入现实生活的背景下,虚拟世界是走近年轻群体的有效途径,所以希望通过虚拟与现实的结合,搭建起“虚拟公社”,架起文物文化资源与年轻人之间的桥梁,同时以这种更加丰富的传播和交互方式,向全世界传播河南的厚重文化,吸引更多人走进河南、了解河南。

  “虚拟公社”将河南博物院设定为一个云端部门,部门员工需要向虚拟空间的虚拟族群进行招聘,首期招聘的是“九大镇院之宝”的文物保育员。通过他们对文物的保育和互动,带领观众进入文物所处的历史场域和世界,让文物所蕴含的意义得到更广泛的展示。“听起来就很有趣!”“虚拟公社、神秘族群、保育员,每一个角色设定感觉都有故事,有创意!”……不少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虚拟公社”的期待。

  “文创4.0阶段指的是立体文创。”宋华解释,通过虚拟和现实结合的“文创”作为传播载体,涵盖实物文创、数字文创,让文创产品不仅“飞出去”,还能“走回来”,比如拿着考古盲盒里挖出的“宝物”到它的出土地去打卡,和旅游结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各方共荣共享的生态体系,这也是利用文创促进文化传承的创新之举。

  近年来,从书签、帆布包、冰箱贴等文物主题的基础纪念品,到雪糕、巧克力、AR导览器等感官体验类产品;从“考古盲盒”“修复盲盒”等具有交互性的产品,到数字文创藏品及“虚拟公社”,河南文创产品不断迭代升级,不断见证着传统文化的涅槃新生。

  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集成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增强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在此背景下,数智赋能文化发展,布局元宇宙领域,让文化资源“活”起来成为潮流。

  今年上半年,国内各大博物馆争相上线数字藏品,令不少文博爱好者、收藏家、消费者苦于“手慢无”。河南博物院、殷墟博物馆、郑州歌舞剧院等也纷纷试水数字文创藏品,让优秀文化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

  其中,河南华冠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相继打造的中国甲骨文祈福系列数字藏品、新乡市博物馆镇馆之宝青铜“牛首爵”数字藏品等多款数字文创产品,几乎都是上线几秒就售罄。8月22日,该公司董事长梁兴告诉记者,通过运用文化创意和数字技术,将独具中国特色、中原特色的文化具象化、数字化,是推动“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具象化、场景化的重要一环。以功夫数字藏品为例,不仅助力优秀文化提升品牌价值,还拓展年轻人了解河南文化、中国文化的渠道,让更多年轻人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中坚定文化自信。

  相关新闻:河南洛阳:博物馆迈向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

  文物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亲历者、见证者,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一件文物承载的就是一段厚重的历史。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建设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具体体现,是洛阳市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打造河南副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建设“东方博物馆之都”的有力支撑。

  依托“东方博物馆之都”公众号开设“云展览”、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智慧导览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综合数字化互动体验厅……近年来,洛阳各博物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动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建设,总结出洛阳经验。

打破传统静态展陈模式,做强数字化体验厅等“硬件”

  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二楼的综合数字化互动体验厅,巨大的影像扑面而来,游客仿佛穿越回了3800多年前。科技感十足的三维特效展示,将二里头遗址中诸多的“中国之最”都在游客眼前依次展开,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被誉为“华夏第一龙”的绿松石龙形器……这些场景呈现在展厅内,仿佛触手可及。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数字信息部主任宫万瑜告诉记者,为了推进数字化展陈手段的建设,2020年洛阳市投资建设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内设“最早中国”、“赫赫夏都”、“敬天法地”、“王室巧作”、“探秘未知”五大篇章,真实再现“最早的中国”。

  和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同时建造的还有洛阳博物馆数字馆,两个项目以“跨界融合”“科技引领”“沉浸体验”为着力点和目标,力争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震撼感受。

  记者从洛阳市文物局文物资源利用管理科了解到,2020年以后洛阳市各博物馆数字化进程加快,各博物馆纷纷增设数字化设备,利用AR、3D建模等数字技术与馆内藏品相结合,不断提升数字化“硬件”设备,打破传统静态展陈模式,让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寻求科技支撑,使博物馆更好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潮流。

  “近年来,洛阳市非常重视博物馆数字化的建设,基本实现了网络化、电子化的发展。”洛阳师范学院社会学者安锋说,现在洛阳市的很多博物馆里都能看到三维技术、沉浸式体验等数字化项目,这些新技术的运用能真正达到“让文物会说话”的效果。

推出博物馆“云展览”,数字化赋能文物衍生项目做“加法”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副馆长曹琥认为,博物馆数字化能将线下文物和线上科技巧妙结合,推动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赋予文物更多衍生项目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就开发出《运河迷踪》的研学内容,加入了封泥印、运河路线拼图等知识,通过线下参观+线上答题闯关的形式,帮助10到12岁的少年儿童更好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除了数字化的研学项目,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还为游客提供有“智能导览器”,导览器不仅能介绍展品的内容,还可以AR立体地展示汴河故道剖面、楼船、运河盛景,并加入考古等游戏体验环节。

  这样的衍生项目在洛阳市各博物馆内都不少见,如利用APP实现分时段预约功能,依托“东方博物馆之都”微信公众平台推出的东方博物馆之都“云展览”,通过新媒体形式为公众提供包含虚拟展览、文物和历史文化语音(视频)讲解、直播等内容的高质量的线上文化服务,使公众用手机即可随时随地领略文物魅力。

  “数字化建设对于博物馆来说,不仅是一种工具手段,博物馆的藏品管理、陈列展示、研学宣教等都可通过数字化技术注入新活力,从而实现对博物馆原有内涵和外延的扩展。”洛阳市文物局文物资源利用管理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将文物进行数字化展示,游客可以通过线上讲解等方式了解文物,促进文物衍生项目的发展,如文创产品、研学项目、智能体验等,博物馆数字化为文物提供了更多可能。

加快博物馆藏品系统、管理系统数字化建设,促进文物与文化融合发展

  陈瑜红从2016年开始在洛阳博物馆做志愿者,她见证了洛阳博物馆的数字化进程,从最初的大屏幕介绍到如今的“河洛之光”数字馆,越来越多的数字化运用不仅提高了游客的兴趣,也创新了志愿者的讲解方式。“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志愿者也可以在家里通过直播或微信学习文物的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陈瑜红说,志愿讲解过程中,她亲身感受到“文物活了起来”,也让更多游客了解到了文物背后的文化。

  而足不出户逛博物馆、文物衍生项目发展等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离不开博物馆藏品系统、管理系统的数字化建设,博物馆只有在做好自身藏品管理的基础上,才能通过数字技术的结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博物馆的力量。

  在博物馆藏品管理系统数字化的建设上,洛阳市也走在了省内前列,截至目前洛阳市国有博物馆已完成基础云平台建设工作。下一步,洛阳市文物局将统筹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和博物馆文物藏品系统和管理系统的数字化,持续推动文物展示利用方式的融合创新,不断丰富展陈内容,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高水平。

  “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尝试新技术,这样才能不断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让更多游客亲近历史,了解中国文化。”安锋说。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