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承载华夏文明集体记忆 是中华文明未曾断流的主要载体

  • 2022-07-19 07:30:16
  • 本网综合

  □魏晓璐蒋桂芳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漫长岁月中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也孕育了华夏文明的精神特质,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演变。探寻黄河文化的历史起源,正确认识黄河文化在世界文明和华夏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文化历史探源

  黄河文化是指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黄河流域涵盖了从源头巴颜喀拉山北麓至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个省、自治区以及黄河多次改道变迁涉及到的河北、天津、安徽、江苏等地区。黄河贯通我国东中西地区,其流域大多地势平坦、气候温暖,为早期人民生活、放牧耕种提供了便利条件,进而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也使黄河化为连接华夏文明融合发展、凝结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的天然纽带。

  黄河文化最早孕育于石器时代,从一百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开始,黄河流域就已经有人类居住。进入新石器时代,早期有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文化、河北安磁的磁山文化,中期有河南渑池的仰韶文化,晚期有山东济南的龙山文化、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文化、甘肃和政的齐家文化和山东泰安的大汶口文化等。集中在黄河流域的众多史前文化共同反映出沿黄地区农耕文明的发达,原始农业的稳固发展也奠定了夏、商、周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基础。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王朝建立在黄河下游,今豫西嵩山地区,以炎黄二帝为代表的华夏族群与周边民族杂居融合,突破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发展出古代民族的雏形。同时,王权政治的出现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进步,黄河流域开始成为各大中央王朝和南下游牧政权的核心统治区和基本经济区,成为中国古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社会文明化进程的核心区域。

  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中绽放夺目光彩。黄河流域产生了丰富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成果。中华文明奠基之作《易经》《道德经》《诗经》《论语》《尚书》等典籍完成于此,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辩证的哲学思想。儒、墨、道、法、兵、农、纵横等诸家代表人物大多出生和活动于黄河流域,造就了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中国古代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在这里诞生,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农田水利、器物制造等领域皆在黄河流域繁荣发展,书写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壮丽篇章。

  黄河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未曾断流的主要载体和表征。中华文明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并称为世界四大古文明。四大古文明在起源条件上具有相似性,皆处于自然条件优越的河流周边,古巴比伦诞生于两河流域之间的“新月沃土”地带,古埃及文明产生于尼罗河流域下游,古印度文明产生于印度河、恒河流域,中华文明则诞生于黄河流域。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的主体文化,在中华文明长期发展繁荣中占据主导地位,支撑和印证着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如黄河流域的文字发展书写传承着中华文明,汉字体系的最早形式甲骨文最初发现于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并在殷墟时期延续发展成为成熟文字,记录着当时商代的阶级结构、社会形态和生产力水平。黄河流域的龟甲刻符奠定了后世汉字“六书”造字的基础,此处出土的金文、陶文、帛书、简书等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世界其他较早产生的文化多数因为气候变化、灾害发生、河流断绝、族群更迭等原因而绝迹、失落或中断,只有黄河文化绵延赓续、历久弥新,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黄河文化推动着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据基因考古学研究,世界上所有的粟和黍都起源于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大约一万年前黄河流域先民开始栽培粟、黍,距今8000年开始向外传播农作技术,到3500年前向西传播到东欧地区、向南传播到了东南亚地区,这表明从史前开始,黄河流域就已经有与其他地区交流的迹象。从汉代张骞、甘英出使西域起,中华文明与希腊文明在中亚相遇,中国与远至地中海和印度洋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和民族建立了联系,黄河文化也开始踏上文明交流的旅程。中原地区丝绸、瓷器、典章制度以及医药、天象、宗教等书籍传入西域,西域的小麦、苜蓿、葡萄、乐舞杂技等传入中原。唐宋时期,唐都长安和宋都东京汴梁成为各国文化交流的聚集地,扎根于中原地带的黄河文化也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世界文明,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

  黄河文化塑造着世界文明的中国特色。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是一种国家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同根同族同源”的民族观念和“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价值理念,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黄河文化还蕴含着我国从古至今治国理政的最高智慧,饱含以民为本、人民至上的理念。传承于黄河流域的《尚书·五子之歌》有云“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中国较早的民本思想启蒙。黄河文化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道家鼻祖老子生于今河南鹿邑,在中原大地上撰写《道德经》,尽显道家精粹,主张“天人合一”,阐释人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黄河流域是我国礼仪与礼制文明产生最早的区域,黄河文化饱含着德治的传统思想理念,影响了仁礼并举、忠孝节义等治国理政思想的产生。

  黄河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地位

  黄河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和核心。华夏文明的主体是黄河文化,黄河文化的中心在中原地区,河南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核心展示区,黄河、中原、河南与华夏文明起源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三千多年居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地位,从旧石器时代起就已经点燃文化火种,形成了远超于其他地区的原始文明,为华夏文明孕育发展奠定基础。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表明,华夏文明的起源有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三大地区,黄河流域是最早的起源地,也在后来的“群星闪耀”文明盛况中居于核心。偃师二里头遗址更表明着华夏文明在距今3800年前后率先在中原地区发展得更为成熟。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

  黄河文化引领着华夏文明的融合发展。黄河文化是一种文化综合体,覆盖面广、辐射区域大,对黄河周边区域文化以及我国部分地区文化均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根据黄河支津区域划分,黄河文化可分为上游的河湟文化,中游的河套文化、泾渭文化、河汾文化、河洛文化、河内文化,下游的河济文化、黄淮文化、汶泗文化等,各区域文化在相互影响和渗透中形成更为丰富的“大黄河”文化体系。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相邻接近,都催生了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的文化。黄河文化先于长江文化产生,属于黄河文化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向周围地区扩散,往南延伸,中原腹地的丝绸工艺、庙底沟文化彩陶制作传到长江流域,一直抵达江南地区。同时,在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风格受到黄河流域的强烈影响,距今5300年前后中原地区、长江下游和西辽河流域大约同时出现了龙的形象。这些都表明黄河文化在华夏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中,始终为“体”,一直引领着华夏文明的辉煌发展。

  黄河文化承载着华夏文明的集体记忆。黄河文化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古老民俗风俗中有很多来自于黄河文化,例如古老窑洞民居、庙会、皮影、刺绣、面花、剪纸等。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都诞生于孕育农耕文明的黄河流域,流传下许多和祭祀、串亲有关的传统习俗。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延续下来,也伴随运河交通、人口迁徙、政治交流、贸易往来等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各有特色、相互联系的风俗习惯。黄河文化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与力量之源,是众多炎黄子孙的心灵故乡,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每年三月三举行,形成了享誉中华海外无数华夏儿女追根寻祖的根亲文化,共同守护着属于中华民族的家国记忆。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豫剧《大河安澜》成功亮相2022年首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

  6月29日19:30分,由河南豫剧院三团贾文龙、杨红霞等众多实力派演员共同参演的豫剧现代戏《大河安澜》成功亮相2022年首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在山东济南省会大剧院精彩上演。演出现场,演员们细腻的表演和精湛的唱腔获得了众多好评,观众沉浸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一次次叫好、鼓掌。

  2022年首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东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山东地方戏联盟、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大河逐梦,戏唱传承”,此次活动集中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沿黄九省(区)戏曲创新发展成果,以优秀文艺作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豫剧《大河安澜》是河南豫剧院三团首部聚焦深厚黄河文化、反映优秀黄河儿女的平民英雄史诗。该剧从小处着笔,从小人物演绎,主要讲述了普通、平凡的父子两代人用生命守河、治河,最终昔日的黄河滩在新时代大保护、大治理下变成了岸绿景美的生态河,岁岁安澜的平安河,传承历史的文脉河,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真正实现了黄河宁,天下平,人民幸福安澜。

  现场的张先生说,“我是第一次现场观看三团的戏,接触了这么多著名的艺术家,以前都是在手机、电视上看的,非常的激动。这部戏剧情很感人,三团艺术家们的表演非常精彩、完美,尤其是贾团长,是一位非常高产的艺术家。在这个年龄段还能打、能翻、能跳,功夫了得。并且在现代戏中,一人饰演两个角色,这是几乎没有的。这部戏从舞美、灯光设计到乐队整体都非常的宏伟、震撼,难怪三团在全国是现代戏的一面旗帜。我是今天知道演出的消息,就赶紧买票过来了。”

  “这部戏早有耳闻,今天看了之后更是觉得非常震撼,我是带领50多名师生前来观看的,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艺术就得这样演,人物就得这么创造,很难得看到的一部好戏,很感谢三团,感谢贾文龙老师,感谢演出的所有演员,希望三团能常来济南演出。”来自山东文化艺术学校的冀老师连连称赞。

  “看了今天晚上的演出感觉非常震感,尤其是演员的演唱,因为这几位艺术家都很熟悉了,都是非常顶级的艺术家,非常喜欢看他们的演出。”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的一位研究生说,“感觉这部戏很适合拍成戏曲电影,因为我本人就是学戏曲电影这方面的。”

  晚上的演出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演出结束后观众迟迟不愿离场,现场的掌声让演员们返场加唱,杨红霞、盛红林二位演员又为现场观众带来了《朝阳沟》中的精彩唱段《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我坚决在农村干它一百年》。

  不仅现场的观众热情似火,线上的戏迷朋友们也是沉醉其中。豫剧《大河安澜》通过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账号包含抖音、快手、一直播、今日头条、微博、微信视频号、百家号、好客山东专属直播间以及齐鲁壹点、海报新闻、齐鲁云剧场、山东文艺广播等12个平台联动直播总观看量高达627.1万。

  30日上午,组委会组织召开了豫剧《大河安澜》一戏一评专家研讨会。会上,各位专家对该剧的演出效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这是一部弘扬黄河文化的史诗性的艺术精品。编剧王宏文字的力量感、写实性,展现了一部题材宏大、大气磅礴的作品,满台名角用心、用情、用功的表演和雄浑大气的舞美融为一体,互为作用,最终高质量的呈现了这部作品。同时,与会专家对剧目的进一步优化提升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下一步,河南豫剧院三团将根据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本着对艺术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不断提高、加工、打磨该剧的深度、高度、广度和温度,代表河南省向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冲刺,向经典剧目迈进。

  精彩剧照

  来源:河南豫剧院三团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