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钦:河南之美,美在山川风物四时景 美在一碗人间烟火味

  • 2022-07-22 08:48:16
  • 河南日报

  □王明钦

  中华大地,物华天宝,孕育了非凡的华夏文明。黄河之滨,皇天后土,催生出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河南,承载了炎黄子孙血脉相承的民族记忆。

  数千年前,河洛先民们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在中原大地上开创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数千年间,在这里繁衍生息的“炎黄子孙”见证过民安物阜的盛世繁华,也经历过战火兵祸、旱涝饥荒的沉痛洗礼。数千年来,这方土地以其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深刻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黄河腹地,天下之中。

  ◎河南之美,美在山川风物四时景

  河南地处九州之中,中天而立,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北临黄河,西枕太行、秦岭、伏牛山,南依大别山,东临黄淮海平原,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西部山地绵延起伏,海拔千米以上,东部为平原,海拔在百米之下,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兼具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诸多类型。地理环境的过渡性构造了这里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是以山川风物汇聚于河南,雕琢四时绮丽美景,成嵩山之峻秀,成黄河之蜿蜒,成平原之广袤……青绿山水,朱红笔墨,万般绘成豫州中原壮丽山河五千年。

  中岳嵩山之峻,雄险奇秀。

  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通郑汴,西连古都洛阳,东西横卧,雄峙中原。这里山峦起伏,俊峰奇异,依山峰形状外貌、坐落方位划分,有少阳、明月、卧龙、松涛等72峰。此外,嵩山群峰挺拔,层峦叠嶂,景象万千,有峰、谷、涧、瀑、泉、林等自然景观,古往今来有“八景”“十二胜”之称。

  一年四季,一日四时,嵩山秀丽之景各异。晨间薄雾,犹如一层薄薄的白纱在天地间游走,风姿卓绝;晚霞当空,在昏与暗的光线交织映照下,山峦起伏若隐若现,偶露峥嵘;雨后云海,无声的白色波涛在崖壁间竞相拥挤着,翻滚着,怒冲云霄;雪后雾凇,银装素裹下的嵩山宛如梦幻仙境,由霜花点缀出一幅幅天然的山水画。巍峨的嵩山孕育出刚健有力的少林功夫,名扬天下。

  九曲黄河之美,奔腾蜿蜒。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蜿蜒数千里,流经青藏高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后,经三门峡入华北平原,最终汇入渤海。蜿蜒奔腾的九曲连环,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赋予了这方土地多姿多彩的生命活力。

  从三门峡沿河而下东到濮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黄河流域河南段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这里有黄河之险峻,有“八里胡同看黄河”之称的八里峡,是黄河流经陕豫大峡谷最险绝处,其南岸是荆紫山,北岸是王屋山,两山夹峙,一水中贯,悬崖峭壁,急流险滩,形成山高千仞、危岩壁立的峡谷风光,惊人心魄;这里有黄河之波澜,有小浪底之千顷碧波,让人领略高峡出平湖的无限风光;这里有黄河之壮阔,流至桃花峪,摆脱了地势的束缚,黄河一改浊浪滔天为宽阔平坦、黄波金浪,呈现出一条大河波浪宽的迷人风采;这里有黄河之高悬,大量来自黄土高原的泥沙在下游沉淀,日积月累,逐渐形成“地上悬河”的奇观。

  华北平原之阔,一马平川。

  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充沛的雨水、四季分明,赋予了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年景;一马平川、四通八达、十省通衢的大平原,无险可守,也注定了这里“和平时是风水宝地,战乱时是必争之地”的命运。这片土地以无限的包容性和发展的坚韧性,造就了中原大地古朴厚道的民风和自然亲切的乡情,也塑造了华夏儿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行。

  这里没有小桥流水的江南烟雨,但多是青砖灰瓦、朴素典雅的北方古镇,能让人触到历史文化的积淀;这里没有西北大漠的长河落日,但具有古老村落的落日晚霞,让人领略炊烟袅袅的静谧美景。诸如朱仙镇、赊店镇、道口镇等,这些分布在平原大地上内敛含蓄的古镇,点缀着这片土地曾经的盛世芳华。古镇的建筑,敦厚结实、朴实无华,造型多样,暗灰色的色调中映衬出历史的印记,恰如漫长的时光抽走了光鲜亮丽的外表,经历过千年风雨,饱经了古今风霜。

  ◎河南之美,美在一碗人间烟火味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豫菜,中国传统烹饪文化的符号,是中华儿女的老家味道。

  河南地处中原、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盈,“天下粮仓”之美誉由来已久。在其恩泽滋养下,几千年人类在此繁衍生息,造就了融合南北的特有美食文化,也诞生了众多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以“五味调和”著称的豫菜,是我国主要菜系之一。因其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和南北贯通的烹饪技法,豫菜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传统烹饪文化的符号。

  此外,因地处九州之中,豫菜一直秉承着中国烹饪的基本传统,恪守着“中”“和”之道。从中国“烹饪鼻祖”商相伊尹3600年前创五味调和之说至今,豫菜借中原之地利,得四季之天时,融东西南北之味,聚甜咸酸辣之和,其影响南下北上遍及神州,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河南,你能尝尽美食当中的酸甜苦辣,感悟东南西北的地域差异。豫东口味居中,恪守传统,如开封的“糖醋熘黄河鲤鱼焙面”;豫西洛阳的“牡丹燕菜”,口味偏酸;豫南以信阳的炖菜较为典型,口味偏辣;豫北安阳的“炒三不沾”,善用土特产,口味偏重。这些南北各异、历史悠久的地方名菜,至今闻名遐迩,广为流传。

  一道菜,一段情,带你回到老家河南。家乡普普通通的柴米油盐,配上乡土特有的手法,却能烹煮出我们人生的酸甜苦辣。这可能是携带终生、难以改变的美食基因,是老家河南味蕾中的独特乡愁。

  每天迎着朝阳,伴随着城市的嘈杂、热情而又清亮的叫卖声,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走在街头,伴之左右的是无处不在的文化印记;吃在河南,永远躲不过去的只有各种美食了,胡辣汤、开封小笼灌汤包、烩面、牛肉汤、洛阳水席、道口烧鸡……这些让全国人民所熟知的美食无形中拉扯出时间和空间的经纬,织出一张错综复杂的网。老家的味道,就是这张网上,那个专属于我们的节点,也是专属于我们的记忆坐标。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胡辣汤,恰是河南饮食的一张名片。河南长期处于历史舞台的中心,作为群雄逐鹿之地,战乱与繁盛的交替,民族的碰撞与融合,似乎都在这碗酸甜苦辣的胡辣汤里。

  胡辣汤的主要配料是辣椒、牛肉粒、骨汤、粉芡、细粉条、黄花菜、花生、木耳等这些稀松平常的普通食材,而胡辣汤之香醇,却脱胎于香料。香料是胡辣汤的脊梁,支撑起食客们的味蕾,为烹制一锅胡辣汤,少不了配制名目繁杂的香料,如八角、花椒、玉果、小茴香等。在中原大地上生活的华夏儿女,就像这汤里的香料,曾经苦难着、煎熬着、等待着……但也正因有他们,才熬得出这“一锅好汤”。

  作为河南地方名吃,胡辣汤以一种包容、一种豁达,支撑起华夏儿女的朴实爽辣的老家味道,展现着炎黄儿女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襟怀。

  夜市,是充满烟火味的人间,是最接地气的饮食文化。

  河南古城众多,历史底蕴深厚,而与之结合的夜市小吃也别具地域特色。这里有宋韵流淌千年的开封夜市,在领略“大宋不夜城”的同时,也能让人品味“华灯初上时,香味正诱人”的传统美味;这里有享有“夜八景”美誉的洛阳夜市,在欣赏如梦般的龙门夜色之时,也能自在遍尝“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特色小吃。

  夜市上香气四溢的小吃,沁人心脾,让人垂涎欲滴,有黄焖鱼、筒子鸡、热羊蹄、炒凉粉、花生糕等河南本地的特色美食,品种众多,风味独特。在这里,夜市小吃不需要什么高雅的环境,也没什么精致的餐具和食材。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吃的就是热闹的环境氛围,品的就是特色的地域文化;在这里,摊主的叫卖声、锅碗瓢勺的碰击声、煎炒炸炖煮的烹饪声、食客店主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萦绕于耳。

  大河之南,品阅出五千年农耕文明;天地之中,荡漾着万千顷碧波良田。数千年来,河南承载“天下粮仓”的重任,用全国1/16的耕地哺育华夏民族,撑稳“中国饭碗”。而今的河南,正在由粮食资源大省向粮食经济强省阔步前进。正是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河南“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进而“发挥自身优势,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创造出饮食文化的多姿多彩,丰富着亿万家庭的餐桌。

  ◎河南之美,美在灿烂文明耀古今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5000年中华文明史的起点在河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的建立也是在河南;我们国家的称谓“中国”,也与地处“天地之中”的河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中华文明的历史有多久远,河南的历史就有多久远。

  一部河南史,是延续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沉浮的兴衰史,是记载着先民们筚路蓝缕、辛勤耕耘的发展史,是记录着华夏儿女饱受战火兵祸、背井离乡的血泪史,也是承载着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繁衍生息的成长史。

  河南目睹华夏文明的起步,孕育着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千万年前,华夏的先民们在河南这片热土上留下了文明的足迹。这片位于黄河流域的沃土,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中华儿女,为文明的繁盛和延续创造了优渥条件。华夏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播撒文明的种子,文明之花在这里遍地绽放。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炎帝连接了华夏血脉,同根同祖的炎黄子孙在这里繁衍生息;“龙马负图,神龟负书”,上古先贤在这里推演五行八卦,界定山河九州;河洛先民们饲养家畜、耕织渔猎,在这里建立了中国最古老的都邑;仓颉在这片土地上“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创造出中国最原始的象形文字,“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安阳殷墟的甲骨文诉说着华夏先民的开拓与进取,唱响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乐章……

  “万姓同根,万宗同源”。河南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当今的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这里是——老家河南,河南老家!

  中华民族把根扎在老家河南,以姓氏文化为代表的根亲文化,不但包含血缘、地缘的延续,更包括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此后,在5000年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源于河南诸姓的中华先民们,植根于中原沃土,为故乡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不断向外播撒中华文明,让河南真正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成为华夏儿女魂牵梦绕的寻根圣地。河南见证华夏文明的辉煌,在这片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先哲先贤辈出,思想灿若星辰。随着周公“封邦建国,制礼作乐”,在这里发端的礼乐制度,奠定了华夏礼仪之邦的千年传承;在孔子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天下大道取于仁义”的儒学精髓在这片土地上广为流传;老庄的“无为”思想也在这里争鸣,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朴素辩证思想;有“商圣”之誉的陶朱公范蠡,在勾践灭吴的功业中急流勇退,来到这里“三散三聚”,终成一方首富……

  这些闪耀在历史星河里的先哲先贤,在这片人文荟萃之地大放光彩,指引着泱泱华夏、赫赫文明在苦难与辉煌中不断前进。

  河南注视华夏文明的鼎盛,兵家必争、群雄逐鹿,是有“中原定则天下安”。《尚书·禹贡》有载:“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大禹依照山河林木,别天下疆界,分九州而立。豫州位于天下之中,得地势之利,一马平川,控天下之枢纽。

  自上古时期“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河南成了帝王之州,王都之所。从夏朝起,先后共有20多个朝代在这里定都,200多位帝王在这里施展治国抱负,成就中国封建政治文明的巅峰与辉煌。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有四个:洛阳、开封、郑州、安阳。河南成了历代王朝开国建都的首选之地。

  作为曾经的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有横贯亚洲大陆,联结亚、欧、非的“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投笔从戎的班超从这里出发,经营西域、畅通丝路;这里有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是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的最初居所,有着中国佛教的祖庭之名,近在咫尺的龙门石窟见证着王朝的兴衰和佛教的交融;这里有“三秦九洛,咸曰帝京”的东都洛阳,这片土地见证了“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缔造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大宋东京梦华……

  河南守望中华民族之梦想,谋求豫州中原的复兴,从“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孕育而生的“大别山精神”,在革命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培育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革命信仰和革命品质;从焦裕禄带领群众治理“三害”的斗争中诞生的“焦裕禄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展现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崇高追求;30万林州人民苦战10个春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应运而生的“红旗渠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

  ◎河南之美,美在万千气象满目新

  一声驼铃,千年回响。

  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来的华夏文明,显示出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在文明发展的进程中,赋予了这片土地多姿多彩的生命活力。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华夏儿女,始终保持着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襟气度,面对外来文明,不是拒绝、冲突、抵制,而是尊重、吸收、包容,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千年之前,在中原生产的丝绸、瓷器、漆器、铁器等,由“丝绸之路”运送到西方,中东、西亚等地的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等也由此进入中原;佛学思想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白马驮经”“玄奘西行”,佛教最终在中国得以发扬光大,并经过“儒释道三教合一”,佛学思想融入中国,成为中国思想的一部分;发轫于中原地区的“四大发明”,在东西文明的相互交流中走向世界……正是由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和谐共生,才融汇成“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万千气象。

  千年之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再次响起了悠悠驼铃。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古老的丝路精神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也给今日河南带来开放、发展的新风气,走向与全球互联互通、共享共赢的新局面。河南建设了高密度高速公路网、中国高等级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并率先完成了米字形高铁网络,联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枢纽正在构建。郑州的中欧班列在这里整装待发,东联西进、融通亚欧,“路上丝绸之路”重新迸发出活力;郑州机场构建起覆盖全球货运航空网络的“空中丝绸之路”,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都能在这里集散;河南首创跨境电商保税通关模式,致力于打造“买全球,卖全球”的“网上丝绸之路”……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河南省各方面建设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资源丰富,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人口众多,是全国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巨大;区位优越,位居天地之中,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农业领先,是全国农业大省和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发展快速,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省份首位;潜力很大,正处于蓄势崛起、攻坚转型的关键阶段,发展活力和后劲不断增强。

  黄河安澜,山河史诗。河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嘱托,对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找准黄河文化的河南定位,打造黄河生态文化带,在“治黄兴黄”的事业上不断迈进,为中原更加出彩贡献力量。在河南省委提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努力在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大背景下,河南人民把准战略方向、突出战略重点、明晰战略路径,育先机、开新局,为实现新时代现代化河南而接续奋斗。

  老家河南,大美之地。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宣传部)

  河南古称“豫州”,被誉为"天下之中“。从夏朝到宋朝的3000多年里,河南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先后有20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此建都或迁都。

  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开始了王朝的历史,并逐渐成为夏、商、周三代的政治中心。据记载,夏朝共延续471年,建立都城10余个,其中有9个在河南,著名的洛阳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即是其中之一。

  二里头遗址博物馆

  许昌禹州曾是黄帝部落的主要活动地域,黄帝时代在此开启了中国的姓氏制度,当今的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

  在安阳市的商朝都城遗址殷墟,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周口的鹿邑县诞生了道教鼻祖老子,孕育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经典——《道德经》。

  甲骨文

  老子的《道德经》

  东汉以来,丝绸古道从洛阳延伸,佛教传经由白马寺开始,中原文化广纳百川,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积淀了璀璨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古代遗存。

  白马寺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