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伟调研郑州市文博工作:加强保护创新展示 让历史文物活起来有价值

  • 2022-07-27 07:21:32
  • 本网综合

  导言: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缩短“遗产”与现代生活的距离,让“遗产”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中。我们要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与老百姓的美好生活相遇,让它们亲民而不再高冷,有趣味而不失厚重,让历史文化遗产真正“破圈”,为人们所了解、接纳和认同,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记者徐建勋)7月26日,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安伟调研郑州市文博工作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物工作重要论述,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梳理、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着力建设‘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集中展示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安伟指出,要坚持保护优先,整合资源开展跨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全面系统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利用。要加快文物资源的梳理归集,把散落的珍珠穿起来,“一本通”推介展示郑州文物特点、文化特质、文旅优势。要强化数字赋能、科技赋能,依托“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建设,着力搭建“大平台+小平台”的支撑体系,全方位推动文物考古数据归集整合匹配,全面推动文物数字化建设和价值提升,让历史文化传承展示体系化、系统化,让文物资源活起来、火起来。要梳理推出兼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中原、郑州文化特质的“文化套餐”“精品工程”,以打造“炎黄子孙的寻根之地、中华文化的朝圣之地、中华文明的体验之地、华夏国学的教育之地”为核心,深入推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统筹开展文物保护、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艺创作,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相关报道:文化遗产保护 生态保遗“扮靓”郑州文化气质

  走进郑州航空港区的苑陵故城遗址公园,秦汉风格的阙楼气势恢宏,园中红梅绽放,游人兴致盎然,古老遗迹成为现代生活中的和谐一景。

  日前,游客在苑陵故城遗址公园游玩。(王正一摄)

  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以郑州为中心的嵩山地区孕育了连绵不断、传承有序的华夏文明,也留下了分布密集、价值珍贵的文物“富矿”。

  如何让陈列在广阔大地的遗产“活”起来?

  2017年至今,郑州市全面开展生态保遗工程,推进古遗址保护利用与城市发展共荣共生。“地下气象万千,地上绿树葱茏”的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正逐渐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优选,正如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所言:“生态保遗实现了历史、生态、生活的有机结合。”

  风华再现 遗址保护“看得见”

  苑陵故城遗址公园,是生态保遗工程实施后第一个落成的项目。历经两千多年风雨,秦汉时期苑陵故城古城墙保存相对完整,弥足珍贵。如今,络绎不绝的游客通过镂空钢架结构的南大门走进故城遗址公园,观瞻连绵不断、浑厚雄壮的夯土城墙。城内全面覆土后,种植了乔木、灌木约470个品种,打造出“六圃九囿”景观,再现秦汉时期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

  苑陵故城遗址公园南大门。(苑陵故城遗址公园供图)

  “景多得看不完,我都在里面逛1个多小时了。”家住港区的刘阿姨笑着对记者说。遗址公园讲解员李琪介绍,周末,每天前来公园的游客可达四五千人。

  作为国家形态和城市文明起源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汇聚交融的核心地区,郑州属于典型的文物分布密集型城市。近万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土遗址占大宗,多数裸露在外,极易遭自然和人为破坏。

  “生态保遗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将文物保护和市民生活结合起来,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于民、服务于民。”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介绍,根据遗址位置、文物保护级别和辐射人群规模,他们对中心城区、城市发展区和城郊地区的遗址分标准建公园,促进了遗址保护优化、文化内涵彰显、生态环境提升、休闲空间拓展、城市形象凸显的有机衔接。

  市民在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散步(2020年8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 摄

  截至2021年底,郑州市已建成苑陵故城、小营点军台等遗址生态文化公园45处,绿化面积近万亩。

  文脉千年 煌煌商都迎新机

  午后,在“城墙里”咖啡馆品一杯盖碗咖啡;傍晚,在栈道上感受脚下3600多年前古城墙的厚重沧桑……

  2021年6月,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经综合保护和修缮建设,全新亮相。在绵延约7公里的夯土城墙“包裹”下,这一“颜值”与“内涵”兼备的遗址公园成了郑州老城区闹市中难得的休闲之所。

  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景(无人机照片)。(王正一摄)

  玄鸟广场、青铜模范广场、汉白玉文化墙……遗址公园内,浓郁的商都文化元素与四季特色植被景观相互辉映。“改造后的商城遗址环境好了,放松的同时还能感受古老商都文化,我们几乎天天都到这儿散步。”家住附近的杨女士说。

  郑州商城遗址规模浩大,城址面积达25万平方千米,城内遗迹众多。这一区域曾是郑州市中心最集中的棚户区,古城墙伤痕累累,周边环境脏乱不堪。

  郑州商城遗址南城垣中段旧貌。(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供图)

  “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十分不易,需要破解项目资金、地块权属、安置回迁等诸多难题,目前的保护成果是国家、省、市、区各级联动和多部门联合努力的结果。”郑州市文物局党组副书记郭磊说,生态保遗工程将文物保护由文物部门的单打独斗,变成了多部门协作的共同事业。

  多方合力下,遗址公园、博物院等文化新地标相继诞生,六大文化片区、六大协同风貌区建设稳步推进。以文带旅、以旅兴商、以商承文,3600多年的古迹串联一路繁华盛景,融入现代都市生活。

  未来正来 创新表达“让历史说话”

  “这是一座由考古发现的千年王都,3600多年来城市中心从未迁移。”走进依傍遗址公园而建的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序厅,投映在地面上科技感极强的文字介绍令人心动。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沙盘厅。(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供图)

  在数字投影技术支持下,播放讲解视频的巨型荧幕与大型复原沙盘实时联动,直观呈现郑州商代都城的城市布局和功能分区,带给观众沉浸式的感官体验。

  “4D影厅、3D打印的古城墙……为清晰阐释郑州早商文明,我们在扩充实物展品的同时,努力创新博物馆陈展形式,让历史活起来,让文化活起来。”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院长马玉鹏说,游客在此可实现游园逛馆无缝衔接,多角度感悟千年商都的文化内涵。

  目前,郑州商城遗址的南城垣缺口展示馆和宫殿区考古工作棚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中,建成后,将更加生动展现巍巍商都的昔日盛景,激发市民探索文明、守护历史的热情。

  近日拍摄的郑州商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无人机照片)。(王正一摄)

  “我们既要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要激发文化活力、促进文化传承,兼顾旅游开发和民生改善,继续推进和提升生态保遗工作。”任伟说。

  记者:桂娟、双瑞、任卓如

  编辑:廖翊、贾真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