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点:培育一流创新生态 应把科研密度转化为创新浓度

  • 2022-08-23 09:46:11
  • 河南日报

  今日观点:培育一流创新生态 应把科研密度转化为创新浓度

  “一家公司聚集足够多的人才,才能实现规模性创造;一个地区聚集足够多的创新资源,才能称为创新基地。”

  □评论员薛世君

  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在郑州举行,我们也有了盘点、审视河南传感器产业的契机。目前我省传感器及相关产业规模达到300多亿元,有上市企业10家,部分产品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其中气体、红外传感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仅郑州高新区就聚集传感器相关企业超过3000家,这是行业现状。“引导集聚一批高质量项目,搭建全球传感器业界最有影响力的交流对接平台,打造一流的传感器产业生态”,这是产业未来。

  不管是现在的红火,还是未来的兴旺,传感器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创新脚步表明一个事实:产业的发展靠创新,创新的迸发靠“集聚”。创新生态的核心不是单一元素,而是元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创新元素越聚集,越能激发创新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创新资源的“密度”越大,创新成果的涌现就越蓬勃。

  创新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是一种规律。美国“硅谷”之所以坚实存在,是因为在那片狭小的谷地,集聚了众多世界一流大学,密布着近万家大大小小的创新企业,聚拢了数十万来自全球的精英人才。北京中关村能成为中国科技进步的缩影,是因为400多家科研机构、20000多个创新型科技企业在那里扎堆。上海张江科学城从一个镇到一座城,得益于汇聚了5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00多家研发机构。深圳能成为国际知名的创新之都,凭借的是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实验室、3100家各类创新载体、3万多家科技型企业、1万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家底……一家公司聚集足够多的人才,才能实现规模性创造;一个地区聚集足够多的创新资源,才能称为创新基地。

  所以,在洛阳,河南科技大学和郑州大学牵头建设龙门实验室,整合了7家现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资源,联合中信重工、中国一拖等龙头企业及第七二五研究所等中央驻豫院所,集聚起全省新材料和智能装备方面的精英力量,实行“强核心、多基地、大开放、大协作、网络化”的协同创新机制,以创新联合平台构建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扎堆集聚,才能抱团崛起。

  依托嵩山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等省级实验室,打造实验室集群;支持与国内外一流高校共建研究院,打造顶尖高校中原科学园;引进上市公司、领军企业等研发中心,打造科技企业总部集群;依托浪潮、数字蚂蚁等打造科技总部高地,依托鲲鹏软件小镇、元宇宙科创产业园、集成电路产业研究院等打造科研平台集群……在郑州,河南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融合发展。《中原科技城总体城市设计方案》更是明确将推动重大科研装置、重点实验室、重点高校研究院等创新资源在郑州集聚,以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前瞻30年的思维提标定位,中原科技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城的步伐,毅然选择从集聚科创资源、提升创新“密度”着力。

  创新资源在我省的集聚态势,传递出一种信心——当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双轮驱动”时,物理空间上的“科研密度”通过“化学反应”,必将不断转化为“创新浓度”,进而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